2011年,一個16歲的少年,站在家門口,一邊準備博士考試,一邊逼問父母:“你們到底買沒買北京的房子?”
問話的少年名叫張炘煬,一位被稱為“最小博士”的天才,可是如今卻因為房子和父母發生了巨大的分歧。
當時張炘煬的理由很簡單,他推算北京過往的房價,得出的結果是,當下買房最合適。
只是誰也沒想到,這個看似“任性“的要求,竟成了他人生急轉直下的起點。
一切都因為父母的欺騙。
張炘煬出身于遼寧盤錦的一個普通工薪家庭,父親是小公務員,母親是教師,兩口子一門心思想讓孩子出人頭地。
別人家的孩子,兩歲還在學說話,可張炘煬兩歲時就能認千字,五歲讀完小學課本,七歲開始上各種課外班。
同齡孩子還在寫字母時,他已經開始做代數題了。
雖然張炘煬的童年被學習填滿,可父母們并不覺得孩子辛苦,他們認為這是贏在起跑線。
10歲那年,張炘煬和萬千學子一起走上了高考考場,以505分被大學成功錄取。
13歲時,張炘煬就開始讀研,16歲考博,每一步都精確得像規劃好的公式。
媒體追著拍,網友爭著夸,那時的張炘煬,是全國矚目的榜樣,是別人家的孩子的代名詞。
但外界看到的光鮮,只是結果,壓根沒人問,這一切他是否愿意,更沒人關系他累不累,開不開心。
他每天生活在教室和課題之間,從來沒打過球、沒追過劇,也沒交過同齡朋友。
他的人生,被灌輸的思想,一直都是越早成功越好,仿佛一刻停下腳步,就要被拋棄。
當年提出,考博前必須買房這個條件時,張炘煬才16歲。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可對他來說,卻有著清晰的邏輯。
他提前算好了北京未來的房價走勢,覺得早點買就是穩賺不賠,而且父母也曾信誓旦旦承諾:“等你有出息,就給你在北京安家”。
于是,他把這件事當成一種交換,也是一種兌現,他不要豪車、不求名利,只要一個踏實的住所。
他不是在勒索父母,而是在為自己要一個確定的未來。可父母沒答應,或者說,壓根不愿意真買。
他們轉了個彎,在北京租了套房,然后告訴張炘煬:“房子已經買下”。
這場所謂的“善意的謊言”撐了足足有三年之久,后來張炘煬無意中發現了真相。
那一刻,他突然覺得,原來自己不是父母的心頭愛,始終只是他們棋盤上的一顆子,原來自己想要的安全感,只是一個空頭支票。
張炘煬崩潰、憤怒,對父母更是失去了信任,他不再認真讀書,也不再積極做研究。
天才的光環,從此暗淡。
博士畢業之后,張炘煬去了西部某師范學院當講師,干了兩年就辭職,他也曾試圖創業,結果屢屢受挫。
最后,他選擇徹底躺平,他不找工作、不讀書、不社交,靠父母每月幾千塊的生活費生活。
他活得不苦,也不富,卻特別安靜,不像外界期待的那樣,繼續發光,反而活成了某種反面教材。
2023年,張炘煬接受采訪時,說了一句話:“現在的生活,是父母曾經許諾過的代價。”
他認定,父母欠他一套北京的房子,而這筆情感債,現在只能通過生活成本慢慢償還。
有人聽完氣得發抖,說他不知感恩,也有人覺得他是看破紅塵,活出了自己的節奏。
但不管別人怎么看,他活得越來越像自己,哪怕方式不被理解。
張炘煬的狀態讓人震驚,卻也不能全怪他,這又何嘗不是父母過度操控的結果呢。
張炘煬不是第一個隕落的神童,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他的故事,本質上是一個關于“被提前定義的人生”的隱喻,他的問題不在于智商,而是從頭到尾都沒機會真正認識自己。
一個孩子被父母當作賭注,從小被灌入早點成功、早點出人頭地的思想。
除此外,外界又層層加碼,媒體報道、網友圍觀、社會獎勵,把天才包裝成完美模型。
可模型終究不是人,一旦模型開始裂開,就不是一點點碎,而是整個崩塌。
張炘煬之所以選擇徹底躺平,或許不是墮落,而是厭倦,他受夠了被定義,也累了。
他想擁有自己的節奏,哪怕慢一點、差一點,也不要再走別人替他規劃好的路。
我們經常用“啃老”這詞指責年輕人,但很少有人追問,這個人是怎么走到今天的?他是不是曾經已經為別人活了太久?
張炘煬的沉寂,看似是一場教育失敗,其實更像是一面鏡子,把我們慣常對成才的執念照得一清二楚。
我們太容易用成績衡量價值,用名校定義成功,卻忽略了成長本該是一場探索,而不是一條窄路直通高塔。
一個人天賦再高,也不能被壓榨到只剩結果,一個孩子再努力,也有權利說“不”。
希望以后再看到神童的時候,不要只是夸他聰明、講天賦,更應該多問一句,他過得自在嗎?他有沒有童年?他想成為什么樣的人?
愿每個被天賦裹挾的孩子,都能在人生路上慢一點、自由一點。
也愿我們這代人,學會把目光放低,不要只盯著成功和結果,而是看到人、看到選擇、看到那份獨屬于自己的生活節奏。
因為人生不是賽跑,真實地活著,才是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