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巴特爾近況:升職從政,和大10歲妻子很恩愛,35歲繼女很漂亮
在中國籃球史上,“三大中鋒”的名號被反復提起,姚明是選秀狀元,王治郅是先行者。
而巴特爾,則靠一副“力量型天賦”把自己“拱進”NBA,刷新了老美對亞洲中鋒的理解。
他能在場上拼到犯規離場,也能在退休后穿上西裝、坐進辦公室,把“運動員”三個字過成一場完整的人生馬拉松。
最妙的是,他從沒靠吼話題、曬家人、拍短劇博流量,卻硬是能不溫不火地活在所有人的“回憶殺”清單里。
是的,50歲的他,依然活躍——只不過不是在籃下背打,而是在仕途和家庭之間游刃有余地“打配合”。
一
2001年,掘金隊新官上任的總經理范德維奇,在考察中國男籃赴美拉練時,被巴特爾的體格震了一下:
塊頭夠狠、技術不差、態度更“硬茬”,當即拍板送出邀請函。
于是,一個連英語發音都沒人能讀對的名字“Bateer”,就這么出現在了丹佛掘金的季前賽訓練營名單上。
那年,這位來自草原的巨人在隊內訓練賽狀態火熱,幾乎讓隊內其他中鋒“打工體驗卡”直接作廢。
可惜還沒捂熱,作為北京隊一員,他不得不回國參加“九運會”,錯過了正式合同簽約時機。
看似一手好牌打散了,沒想到幾個月后,掘金隊的兩位主力中鋒一個傷、一個被交易,球隊內線空得像剛刮完的風箏架。
于是,巴特爾簽下正式合同,穿上了NBA的27號球衣,打上了“轉正”的補丁。
2002年3月,他首次以先發身份登場對陣勇士隊,不驚艷但夠穩妥,關鍵是——這場比賽讓他成為NBA歷史上首位中國籍首發球員。
這27場NBA比賽,寫成數據表并不起眼,但意義遠大于“數字”。
后來他被交易去了馬刺,盡管打得不多,卻捧回了一枚實打實的總冠軍戒指。
可惜NBA的夢不夠長,CBA的現實也不夠甜。
回國后,巴特爾一度是北京隊重建計劃中的核心。
球隊圍繞他打造內線體系,他也拿出多年海外的經驗回饋球隊。
但理想和結果常常背道而馳,2005年賽季,北京隊眼看有沖冠之勢,卻在半決賽輸給八一。
這支隊伍沒能給他冠軍,他也終究沒能給老東家圓夢,之后,巴特爾轉投西部新疆隊。
他身上的光環仍在,表現仍舊穩定,連續三年率隊闖進總決賽,三次都敗在終點前。
從北京到新疆,巴特爾用三次“亞軍”把自己釘在了“最遺憾的冠軍候選人”名單上。
但真正懂球的人都明白,這并不是他的失誤,而是時代和隊伍沒能同步強大。
那幾年,他既是球隊戰術軸心,也是精神領袖,打滿全場、頂得住內線、防得住外援。
可別忘了,這一切的起點,是一個根本不屬于籃球強省的草原少年。
二
內蒙古杭錦旗的東盛鄉,沒有系統訓練,沒有專業教練,甚至連球場都是沙地改造的。
巴特爾小時候上課站最后一排,經常被當成老師叫去“維持秩序”,長得高就是“原罪”,最后干脆被體校拉去練籃球。
剛來北京時語言不通、文化課跟不上,球技稚嫩,像是誤入都市的牧童,誰都不指望他能成材。
但偏偏就是這種“欠打磨”的原生態,給了他無可替代的戰斗力。
教練們對他格外用心,規定在隊內練習中必須把球給他一次,不然整隊作廢。
安排同隊隊員幫他補語文、教數學,甚至要求他每天寫作業、練口語,跟上文化進度。
半年后,巴特爾已經能用普通話指揮戰術,轉身投籃不輸隊友,一步步從替補打成主力。
唯一的問題,就是“草原性格”太濃。
一言不合立刻開溜,比賽前夜直接回家放羊,主教練急得像找走失孩子。
光是“押送他回隊”這事,北京隊就出動了三次,每次都是好說歹說、連哄帶勸,才把他從內蒙古帶回訓練營。
好在“浪子回頭”的速度也夠快,一旦認準方向,巴特爾就能全身心投入。
他不像其他球員那樣張揚,也不靠大場面博眼球,憑的就是老老實實打球,認認真真做人。
他的巔峰恰好錯過了最強隊友,他的低谷卻撐起了最薄弱的隊伍。
能在NBA打硬仗,也能在NBL默默守崗,無論位置多高,巴特爾從來都是那個最實在的大個子。
在競技場上靠的是塊頭和硬碰硬的拼勁,回到家里拼的卻是軟實力和人情味。
巴特爾這一身腱子肉雖然能硬剛NBA的內線怪獸,但維系家庭的溫度,卻完全靠他另一個“隱藏技能”:情商。
他娶了比自己年長十歲的維吾爾族女性德明,還順帶接受了一位并非親生的“大姑娘”。
這段組合在20多年前的輿論氛圍下,就像是一部現實版的“中鋒遇上女強人”,聽上去很冒險,演起來卻很穩。
一開始,旁人總覺得德明是“家庭背景復雜”的代表,巴特爾卻不覺得“倒貼”,反倒是當寶一樣珍惜。
結婚不久,德明直接開起新疆餐廳,招待圈內朋友不說,廚藝和人情世故也被調動得明明白白。
她不是那種“站在丈夫背后鼓掌”的傳統妻子,更像是一個全能后援團長。
賽場上巴特爾沖鋒陷陣,生活中她忙著育兒、理財、跨國陪讀、管后廚,簡直像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多面手。
三
最難得的是,繼女迪菲雖然不是巴特爾親生,但跟這位“塊頭型爸爸”的感情十分濃厚。
上學時寫作文歌頌巴特爾、看球時給NBA主帥寫信求出場時間,這些舉動不是什么劇本安排,而是親情日積月累的真實寫照。
家里再大的身高差、再多的文化差異,也都被這種細水長流的愛意一一填滿。
對巴特爾來說,這段關系就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長期戰術布置”。
沒有閃婚熱戀的轟動,也沒有豪門配置的浮夸,靠的就是一份互相成全的默契,以及十幾年來不離不棄的陪伴。
而他能從籃球場走向另一個領域,靠的也不僅僅是“退役后的安排”,更是一個男人“再出發”的第二曲線。
別的球員退役后要么轉行開店、要么扎堆去當解說,巴特爾卻低調地走上了“仕途”路線。
內蒙古籃協主席說起來風光,干起來卻是“重體力活”。
可別以為這是養老職務,內蒙古女籃近幾年連奪佳績、青訓布局也日益完善,背后那根“指揮鞭”正是巴特爾握著的。
他不是那種習慣端著架子的“象征性人物”,反而是那種“說完政策就去球館看訓練”的實干型選手。
到基層去調研、跟企業談合作、和教練探方案,一副“上能談判、下能布陣”的樣子,愣是把政務操作得比擋拆戰術還清晰。
曾有人質疑他“轉型太快”,不就是拿運動員榮譽來鍍個管理光環?但真去看他在任內蒙古籃協之后的戰績——女籃排名飛升、青訓體系成型、資源引入落地,就知道這不是“明星掛職”,而是真干實事。
雖然是一度傳出患有糖尿病,但每次出現在公眾面前都是氣色紅潤、腰桿挺直。
跟人們印象中退役老將那種“啤酒肚+疲態面”的狀態壓根不沾邊。
有人喜歡將中年人的生活比作“下坡路”,可巴特爾顯然不吃這套。
他不去“拼老本”,而是不斷開新局,哪怕不再是球員,也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主場。
也難怪媒體拍他近照時,總愛用“滿面紅光”“精神矍鑠”這些詞。
結語
從草原少年到NBA中鋒,從“球癡”到“丈夫”,再到政壇“籃球掌門人”,他每一個角色都演得真實、演得扎實。
參考資料
資深記者回憶大巴:效力北京時曾3次跑回草原.騰訊體育.2015-08-12 [引用日期2022-08-31]
他未參加選秀 卻成第一位在NBA打首發的中國球員.騰訊體育.2017-07-21 [引用日期2022-08-31]
你的塊頭僅次于奧尼爾--掘金老爺子最疼巴特爾.新浪體育(來源:北京青年報).2002-03-03 [引用日期2022-08-22]
巴特爾:籃球就是的我生命 我要打到打不動為止.新浪網(來源:重慶日報).2014-05-29 [引用日期2022-08-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