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失的20年"到"消失的30年",再到即將迎來的"消失的40年",日本經濟的寒冬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盡管在千禧年后,日本仍靠"吃老本"維持自己在世界的經濟地位,但在2020年后,其經濟增速和國際市場占有率正逐步被中國企業反超。
這樣的變化,索尼前CEO出井伸之在新書《人生的經營》中尖銳指出:"日本企業已經輸給了中國企業。"他坦言,這很大程度上是日本企業自身造成的,對官僚體系的依賴已成為整個日本揮之不去的夢魘。
日本企業是否真的正在走向衰落?日本經濟停滯不前是否已成死局?乍聽出井伸之的論斷似乎夸張,但拉長時間線便能切實感受到日本的衰弱。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日本電子產品開始流入中國。當時的中國家庭若擁有一臺日產黑白電視,便是富有的象征,甚至左鄰右舍都會去蹭電視看。到2000年后,日本電子產品更深入千家萬戶:東芝液晶電視、索尼數碼相機、豐田小轎車成為城市新興中產的標配。日本動漫、電子游戲更是無數90后的童年回憶。在制造業、科技產業和文娛產業,日本企業可謂百花齊放,某些領域更獨占鰲頭。
然而這一優勢在2010年后開始轉變。首先,在科技領域,蘋果和安卓引領的智能手機普及,中國品牌也迅速占領市場。高清像素和大屏逐步取代傳統攝影和視頻需求,電視、相機乃至電腦的部分功能被智能手機替代。盡管索尼相機仍保持頂尖水準,但除專業人士外,鮮有人購買昂貴單反。
其次,汽車行業同樣面臨擠壓。曾以性價比著稱的日系車正被平價國產車替代,更未能搶占新能源汽車賽道,市場逐漸被歐美和中國品牌占據。
文娛產業同樣遭受沖擊。日本動漫被詬病"同質化嚴重、缺乏新意",而中國在早年就布局互聯網視頻平臺,日本本土卻仍依賴錄像帶和DVD等傳統方式,忽視互聯網價值。游戲產業方面,微軟等美國企業擠壓日本市場的同時,中國游戲產業開始回暖,盈利能力創新高。盡管索尼、任天堂等巨頭仍在抵抗,但發展已現頹勢。
顯然,在家電、電子、科技、互聯網等領域,日企正失去往日輝煌。過去20年,日本企業鮮少抓住科技創新機遇,難怪出井伸之會如此悲觀。他將根本原因指向日本企業對官僚體系的依賴。
這種依賴可追溯至明治維新時期。19世紀60年代,明治維新雖推動現代化,但保留了封建官僚體系。由武士階級演變而來的官僚階層成為平民難以逾越的鴻溝,所謂的民主議政實則是貴族與官僚的私人會議。在此背景下,官僚對企業的控制達到頂峰。
19世紀末,日本民營企業雖發展,但商品銷售仍由政府統一負責。這種模式雖改善了經濟,卻讓企業養成依賴官僚的習慣。當時日本工業技術薄弱、城市化緩慢,缺乏完整工業體系。為快速追趕歐美,日本選擇發動對外戰爭,這在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中可見端倪:割讓的多是港口,賠款多轉為外國在華投資。馬關條約中,日本不僅割地還索要2億兩白銀;日俄戰爭后,其對俄談判條件如出一轍。這些戰爭積累的財富成為企業發展資金,但也埋下隱患:企業過度依賴政府,輕視市場,自主創新能力受限。
戰后美國雖改革日本政治制度,但官僚干預企業的本質未變。以官僚、自民黨、企業構成的"鐵三角"體系延續至今。這套模式曾助日本戰后復興,1973年躍居世界第三經濟體。但90年代經濟泡沫破裂后,三個關鍵條件開始瓦解:對外競爭優勢減弱、官僚無力指導企業發展、社會流動性降低。
安倍試圖通過日元貶值刺激消費、轉向內需主導,但官僚干預頑疾未除。國內消費低迷、企業決策保守、科技創新停滯,經濟逐漸走向死局。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實現彎道超車。到2022年,日本在科技、工業、文娛等領域的優勢進一步喪失。
如何改善經濟?如出井伸之所言,關鍵在于擺脫官僚體系束縛。但日本官僚的頑固態度已給出答案。從經濟史看,日本經歷了輝煌-沉淪-再輝煌-再沉淪的循環,其底層邏輯始終未變。若用"無奈中掩藏墮落"來形容,或許恰如其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