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史始終認為,越南這種反復無常的國家,比日本這種勢不兩立的宿敵更可恨。
2025年7月,當越南在關稅協議上簽下名字的那一刻,中越關系60年的溫情面紗被徹底撕碎。這個曾在抗法抗美戰爭中與中國 "同志加兄弟" 的鄰邦,如今用40%的轉運重稅和對美國海關的主權出讓,給了中國一記猝不及防的背刺。靜夜史認為,在中美博弈的棋盤上,越南的選擇看似突兀,實則是小國在大國夾縫中生存邏輯的必然結果。
一、實力天平下的無奈抉擇:小國的生存困境
和所有中國鄰國一樣,越南最痛苦的地方在于:中國的強大帶來的不僅是芒刺在背的恐懼,更有必須在中美對抗中二選一的不得不為,而因為中國實力尚不如美國,所以即便與中國山水相連,這些小國還是最終在猶豫彷徨中拜倒在美國的牛仔褲下。
在靜夜史看來,在國際關系的叢林法則中,實力永遠是最硬的通貨。越南在中美之間的搖擺,本質上是對兩種力量的權衡與妥協。美國雖然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有所衰退,但依然保持著對全球貿易體系的主導權,越南30%的出口依賴美國市場,這種經濟命脈被攥在手中的滋味,讓越南在面對華盛頓的壓力時難以硬氣。
2025年美越貿易協議的簽訂,與其說是越南的主動選擇,不如說是美國 "胡蘿卜加大棒" 政策的必然結果。46%的威脅性關稅如同懸頂之劍,讓越南一萬多家制造企業面臨關門風險;而20%的關稅折扣和零關稅準入,又像誘餌般誘惑著這個渴望快速發展的國家。在 "受傷" 與 "送命" 的選擇題面前,越南的選擇其實早已注定。
而這種選擇背后也暴露了諸多發展中國家的普遍困境:當大國博弈白熱化時,中立往往只是奢望。中國雖然已是越南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投資來源國,但在全球貨幣體系、貿易規則制定權等方面仍與美國存在差距。越南北部工廠15.8%的工業電力依賴中國,42%的大米出口依賴中國市場,但這些經濟紐帶卻難以抵消美國在安全領域的威懾力。
所以,通過犧牲部分對華關系,換取美國對其 "轉口貿易" 的默許,成為越南絞盡腦汁的戰略算計。越南妄圖成為美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 "胡志明小道",這種 "經濟套利" 的幻想,本質上是對中美博弈烈度的誤判。歷史早已證明,在大國角力中,試圖做 "墻頭草" 的國家,最終往往會被兩邊的力量撕扯得遍體鱗傷。
二、歷史積怨與現實矛盾:中越關系的暗礁
作為中國最熟悉的陌生人,中越關系經歷了內屬、藩屬、兄弟、宿敵再到睦鄰的千年戲劇性蛻變。只是今日,雖然兩國早已在經濟上高度協同,但越南的內心,對中國的芥蒂依然深入骨髓,于是借助美國等外部勢力反擊中國,成為越南最幼稚的算計。
越南深知,南海波濤之下,埋藏著中越關系最深的暗礁。盡管中國與東盟在 2022 年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升級版,但越南占據的29個南海島礁,始終是兩國關系中無法回避的疙瘩。這種領土爭端帶來的不信任,讓越南始終對中國保持著高度警惕。
再加上越南的 "小中華" 情結,更讓這種關系雪上加霜。自李朝時期形成的 "南天小中華" 認同,讓越南既仰慕中華文明,又渴望超越宗主國。這種矛盾心理在現代轉化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越南歷史教科書對中越戰爭的片面解讀,以及民間對中國 "大國沙文主義" 的擔憂,共同構筑了兩國關系的心理隔閡。
在這種心態驅使下,越南長期奉行 "大國平衡" 戰略。冷戰時期,越南就在中蘇之間左右逢源;如今則試圖通過引入美俄力量制衡中國。2023年越南與俄羅斯簽署的金蘭灣擴建協議,以及允許美國軍艦停靠峴港的默契,都是這種戰略的具體體現。這種 "引狼入室" 的做法,看似為越南爭取了發展空間,實則將國家主權拱手讓人。
如今,RCEP框架下的經濟合作,在靜夜史看來更像是一層易碎的糖衣。越南從中國獲得的電力、投資和技術支持,被視為 "不得不接受" 的經濟養分,而非兩國友好的證明。越南政府在公開場合強調 "中越傳統友誼",卻在私底下加速推進 "去中國化" 的產業鏈重構,這種兩面性正是兩國貌合神離的真實寫照。
三、經濟依附與政治叛離:東南亞的 "雙面邏輯"
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越南在中國面前十分享受“你看不慣我,但卻干不掉我”的爽感。同時也做著前腳背刺中國,后腳做中美橋梁的美夢。
在靜夜史看來,越南的背刺并非孤例,而是東南亞國家 "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 雙重邏輯的集中爆發。這種戰略分裂在越南身上體現得尤為極致:既想賺取中國市場的紅利,又怕被中國的影響力 "吞噬";既需要美國的安全保護傘,又不想成為反華前沿。
所以,越南試圖扮演的 "轉口貿易樞紐" 角色,本質上是這種分裂邏輯的產物。通過成為美國商品進入中國的跳板,越南幻想既能賺取差價,又能同時討好兩大國。但這種投機行為注定難以持久,中國對原產地規則的強化和對轉口貿易的監管升級,正在讓越南的 "胡志明小道" 夢想逐漸破滅。
面對這種背刺,中國的善意與克制已經被證明效果有限。2023年越南電力危機時,中國緊急輸送的電能沒有換來感恩;中資援建的鐵路、碼頭,反而成為越南制衡中國的基礎設施。這印證了一個殘酷現實:對越南這類國家,以德報怨只會被視為軟弱可欺。
結語:
靜夜史始終認為,對越南這樣反復無常的小國,中國必須祭出更強硬的反制手段。比如限制對越電力出口,能直接打擊越南北部工業區的生產;收緊稀土加工技術輸出,可削弱越南吸引高端制造業的籌碼;凍結部分中資項目,能讓越南感受到產業鏈斷裂的疼痛。在必要時,軍事威懾更是不可或缺,南海島礁的常態化巡航和聯合軍演,能讓越南清醒認識到背叛的代價。
歷史早已給出教訓:1979年的自衛反擊戰,曾讓越南明白挑釁中國的后果;如今面對更復雜的國際局勢,中國更需要展現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的決心。對越南這種畏威不畏德的國家,只有讓其切實感受到疼痛,才能打破 "經濟依附 - 政治叛離" 的惡性循環。
在靜夜史看來,在中美博弈的長期進程中,越南的背刺或許只是一個開始。中國需要以越南為鏡,重新審視與周邊國家的關系策略。當善意被當作軟弱,克制被視為可欺時,唯有展現足夠的實力與決心,才能在復雜的國際格局中守護自身利益。對越南而言,這次背刺究竟是戰略捷徑還是絕路,歷史終將給出公正的答案。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