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解放日報“抗戰?上海尋跡”報道組兵分多路,從不同視角尋找上??箲鹩≯E。我們尋訪的第一路,便是重回當年戰斗歷史現場,回訪老兵和親歷者后代,追溯上海軍民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英勇事跡。以足跡丈量精神,以歷史照亮前路。
這應當是一場受人矚目的反法西斯戰斗:
它發生在當時的上海公共租界旁,日軍飛機的轟炸、炮火,與“法外之地”只隔一河;在此之前,淞滬平原上,由于地形不利、力量懸殊,中國軍隊節節敗退。這場戰斗實為掩護其余精銳部隊撤離,結局幾乎是必??;在它結束后不久,《九國公約》簽字國即要召開會議,這場戰斗本身就肩負了爭取國際社會關注的使命。
它被稱為一場向全世界直播的戰爭。數以百計的中外新聞工作者在離四行倉庫幾十米開外的蘇州河對岸和南京路的高樓上親眼目睹了“八百壯士”抵御日軍的全過程。
追隨前人的腳步,探尋當時國際傳媒界對這場戰斗的反應,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來位于原址的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在館內,當時的資料文件被真實地展陳出來。歷史的細節,由此顯現。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館陳。
《字林西報》是最早關注到四行倉庫保衛戰的一批外文報紙之一。它的前身《北華捷報》是上海最早的英文報紙。自淞滬會戰爆發起,《字林西報》就多次撰文聲援中國抗日。如淞滬會戰爆發三周后,《字林西報》曾發表題為《三星期》的社論,稱贊中國人覺醒了,認為中國人在改變自己的國家,獻身于完全正義的事業。
隨著戰爭進程的推進,國際社會對這場戰役的關注也在提升。
10月27日清晨,日軍發現四行倉庫內仍有中國守軍,發動進攻,受到“八百壯士”的猛烈阻擊。10月28日晚,謝晉元向與日軍激戰兩天的戰士們傳達了“死守四行倉庫,與最后陣地共存亡”的命令。
10月28日的《泰晤士報》社論隨即稱,“上??箲鸩粌H目前而且將來也會對全中國起著鼓舞士氣的作用”。實際上,自“八·一三”事變起,作為英國大報,《泰晤士報》就持續關注中國戰場情況?!短┪钍繄蟆愤€曾發表文章寫到,“中國軍隊守衛上海 76 日之后,尚有死守四行倉庫的八百孤軍,困于強敵,力持不屈,其英勇之氣概,使人敬佩之至……淞滬會戰期間,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一個共識,即為了抵抗日本侵略,即使戰斗到一兵一槍也絕不終止抗戰?!?/p>
一些戰爭中具備象征意義的場景,為當時的報紙所關注。10月30日,《字林西報》《大陸報》都登出四行倉庫上方揚起旗幟的場景。
《密勒氏評論報》的主編立場偏近中方,對中國態度更為友好。在11月6日出版的圖文里,記者注意到軍民一心的細節,拍下了上海婦女向曾堅守四行倉庫的第88師士兵呈遞慰勞品的場景。
《密勒氏評論報》刊登的上海婦女向曾堅守四行倉庫的第88師士兵呈遞慰勞品的場景。
戰士們的殊死搏斗,在國際社會亦激起人道主義譴責。
1937年11月末出版的法國《時代青年》在封面報道中提到,“日軍無視道義譴責,在火海中圍攻上海、攻取蘇州,現正血染征程逼向南京”。
美國《時代周刊》在1937年11月8日刊登的稿件中,將四行倉庫保衛戰比喻為“中國的阿拉莫”。對于美國人來說,這個比喻頗具贊賞意味。在德克薩斯獨立戰爭時,德克薩斯人在阿拉莫要塞死戰,到死不降墨西哥人。直到今天,阿拉莫之戰依然被視作美國陸軍歷史上的神話,被認為是勇氣和犧牲精神的象征。
選擇這樣的比喻,和文中所提到的中國軍隊戰斗細節頗有聯系。
文章寫到,“大量的證據顯示,中國軍隊在面對必死的境地時仍頑強抵抗,比如中國槍兵把自己用手銬銬在機槍上,死在自己的崗位上。”
上??箲鹧芯繒u會長張云曾在2017“先賢與上海城市記憶”論壇上分析,抗日戰爭時期上海是全世界關注中國抗戰、了解中國抗戰真實情況、認知中國政府及其人民的抗戰決心、暴露和譴責日軍的侵略野心和罪惡行徑,有效地開展輿論宣傳從而吸引世界眼球的一個重要窗口。外文報刊通過新聞媒體在輿論上聲援、支持中國人民全面抗戰,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發展史上,書寫了厚重而光輝的篇章。
原標題:《四行倉庫保衛戰,當時的外媒如何記錄這四晝夜?》
欄目主編:張駿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林子璐 顧杰 鄔林樺 沈思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