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或迎來首家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
7月8日晚,上緯新材(688585.SH)發布公告稱,智元機器人通過公司及核心團隊共同出資設立的持股平臺,以協議轉讓和要約收購的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至少收購其63.62%股份。待本次股權交易完成后,上緯新材控股股東將變更為智元機器人及其管理團隊共同持股的主體上海智元恒岳科技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智元恒岳”),實際控制人將變更為智元CEO鄧泰華,核心團隊包括“稚暉君”彭志輝等。
根據公告計算,智元恒岳、致遠新創合計擬受讓29.99%的股份;擬要約收購37%的股份,其中SWANCOR薩摩亞將以其所持上市公司1.35億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33.63%)就本次要約收購有效申報預受要約。以此計算,智元恒岳、致遠新創擬至少收購上市公司63.62%的股份,至多收購66.99%的股份。上緯新材停牌前收盤價為7.78元/股,本次股份轉讓價格、要約收購價格均確定為7.78元/股。以此計算,此次控制權交易總價款約為21億元。
本次交易如成功落地,有望成為國九條和并購六條實施以來,新質生產力企業在A股的標志性收購案例,也是具身智能企業在科創板的首單收購案例。同時,智元CEO鄧泰華成為科創板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稚暉君”或將成為科創板首家具身智能公司核心高管,速度快于宇樹科技的IPO上市進程,或讓宇樹錯失了“科創板具身智能或人形機器人第一股”。
公司股票將于2025年7月9日(星期三)開市起復牌。
針對“借殼上市”傳聞,智元機器人方面向筆者回應稱,本次收購為通過“協議轉讓+主動要約”方式收購上市公司的控股權,不構成《重大資產重組辦法》中的重組上市。
而同時,鄧泰華就本次交易作出承諾:“本人作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期間,就維持上市公司控制權穩定承諾如下:自本人取得上市公司實際控制權后36個月內,本人將在符合法律、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的前提下,維持本人作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的地位。若本人違反前述承諾,給上市公司或者投資者造成損失的,本人將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截至發稿前,上緯新材市值達31.38億元。
上緯新材擬“易主”,或將成為科創板首家具身智能公司
上緯新材于2020年在科創板上市,公司專注于新材料的研發、生產與銷售,主營業務涵蓋環保高性能耐腐蝕材料、風電葉片用材料、新型復合材料以及循環經濟材料等領域。
財報顯示,2024年,上緯新材營業收入為14.94億元,同比增長6.73%;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為8868.14萬元,同比增長25.01%。
早在7月2日,上緯新材發布《上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關于控股股東籌劃控制權變更的停牌公告》(公告編號:2025-042);7月4日,上緯新材再度表示,鑒于本次事項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為了保證公平信息披露、維護投資者利益,避免對公司股價造成重大影響,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相關規定,經公司申請,公司股票4日上午開市起繼續停牌,預計繼續停牌時間不超過3個交易日。
7月8日晚,上緯新材發布一系列重磅公告,引發整個具身智能以及人形機器人行業內的關注。
上緯新材公告中表示,公司控股股東SWANCOR IND.CO.,LTD.(Samoa)(簡稱“SWANCOR薩摩亞”)、智元恒岳、Strategic Capital Holding Limited(Samoa)(簡稱“STRATEGIC薩摩亞”)及上市公司間接控股股東上緯國際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上緯投控”)共同簽署《關于上緯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轉讓協議》(簡稱《股份轉讓協議一》)。智元恒岳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上緯投控的全資子公司SWANCOR薩摩亞所持有的上市公司1億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及其所對應的所有股東權利和權益,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24.99%。
同日,SWANCOR薩摩亞與上海致遠新創科技設備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致遠新創”)簽署《股份轉讓協議二》,致遠新創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SWANCOR薩摩亞所持有的上市公司240萬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及其所對應的所有股東權利和權益,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0.60%。
金風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簡稱“金風投控”)與致遠新創簽署《股份轉讓協議三》,致遠新創合伙擬以協議轉讓的方式受讓金風投控所持有的上市公司1776.73萬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股份及其所對應的所有股東權利和權益,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4.40%。
本次權益變動后,智元恒岳和致遠新創合伙合計將擁有上市公司29.99%的股份及該等股份對應的表決權,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將由SWANCOR薩摩亞變更為智元恒岳,鄧泰華將成為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
此外,以本次協議轉讓為前提,智元恒岳擬通過部分要約收購的方式進一步增持上市公司的股份,擬要約收購股份數量為1.49億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37.00%)。
其中,SWANCOR薩摩亞、STRATEGIC薩摩亞、上緯投控不可撤銷地承諾,SWANCOR薩摩亞將以其所持上市公司1.36億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33.63%)就本次要約收購有效申報預受要約;未經要約智元恒岳書面同意,SWANCOR薩摩亞不得撤回、變更其預受要約。
整體上看,智元恒岳、致遠新創合計擬受讓29.99%的股份;擬要約收購37%的股份,其中SWANCOR薩摩亞將以其所持上市公司1.35億股無限售條件流通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總數的33.63%)就本次要約收購有效申報預受要約。
基于要約價格人民幣7.78元/股、預定收購股份數量149,243,840股的前提,本次要約收購所需最高資金總額為1,161,117,075.20元,約為11.61億元。收購人已于要約收購報告書摘要公告前將 232,223,500.00 元(不低于要約收購所需最高資金總額的 20%)存入中登公司上海分公司指定的銀行賬戶,作為本次要約收購的履約保證金。收購人承諾具備履約能力。要約收購期限屆滿,收購人將根據中登公司臨時保管的預受要約的股份數量確認收購結果,并按照要約條件履行收購要約。
至此,智元恒岳、致遠新創擬至少收購上市公司上緯新材63.62%的股份,至多收購66.99%的股份。以本次股份轉讓價格、要約收購價格7.78元/股計算,此次控制權交易總價款約為21億元。
根據《收購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智元恒岳、致遠新創合伙在本次權益變動中通過協議轉讓取得的股份自登記完成之日起18個月內不進行轉讓。
談及此次權益變動的目的,智元恒岳和致遠新創表示,認同上市公司長期價值和A股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服務能力,擬通過本次權益變動取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本次權益變動完成后,智元恒岳和致遠新創將以有利于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上市公司股東特別是中小股東利益為出發點,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企業整合產業鏈資源、突破技術瓶頸和加速產業升級的優勢,完善上市公司的經營和管理,促進上市公司長期、健康發展。
騰訊、京東、紅杉、高瓴已投資智元,國產機器人迎融資上市潮
據悉,智元機器人主體是上海智元新創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致力于打造領先的通用具身機器人產品及應用生態。鄧泰華目前擔任智元機器人公司創始人、董事長、CEO,曾是華為副總裁;而智元機器人聯合創始人、CTO彭志輝(網名“稚暉君”)曾是華為的工程師,也曾有“華為天才少年”頭銜。
2023年成立當年,智元機器人就躋身“獨角獸”行列。
智元機器人構建了領先的機器人“本體+AI”全棧技術,具備核心零部件自研及整機集成和制造能力,并自主訓練具身基座大模型。目前擁有遠征、精靈、靈犀三大機器人家族,產品覆蓋交互服務、工業智能制造、商業物流及科研教育等多種商用場景。
智元機器人此前已完成多輪融資。今年3月,智元機器人完成由騰訊領投新一輪融資,龍旗科技、臥龍電氣、華發集團、藍馳創投等多家產業方及老股東跟投;5月,京東、上海具身智能基金參與了智元機器人的新一輪融資,上汽等老股東進行增資。更早之前,智元機器人獲得高瓴創投、奇績創壇、紅杉中國、M31資本、上汽創投、比亞迪、軟通動力、中科創星、鼎暉投資、長飛基金、C資本、立景創新、三花控股集團、基石資本、臨港新片區基金、銀杏谷資本等機構的融資。
值得一提的是,智元還擁有自研的具身基座大模型。今年3月,智元機器人發布首個通用具身基座模型——智元啟元大模型,基于該模型,機器人可以利用人類視頻學習,完成小樣本快速泛化,降低具身智能門檻,并成功部署到智元多款機器人本體,以實現持續進化。
機器人本體方面,7月7日,智元機器人發布了一款全新的“哪吒”機器人靈犀X2-N,最大亮點在于其雙形態設計,能在輪式和足式之間自由切換。
智元機器人曾透露,預計2025年機器人產品出貨量達數千臺。
實際上,今年以來,國內具身智能和機器人賽道爆發在即,同時迎來了融資、上市潮。
融資方面,過去一個月,具身智能領域再現融資熱。7月8日,“杭州六小龍”之一的云深處科技宣布完成近5億元人民幣新一輪融資;同一天,具身智能公司它石智航(TARS)宣布完成1.22億美元天使+輪融資、北京小雨智造科技有限公司完成億元級A+輪融資。
7月7日,清華系具身智能企業星動紀元完成近5億元A輪融資;6月26日,靈寶機器人完成近億元天使+輪融資;6月23日,銀河通用完成11億元的新一輪融資,估值超10億美元;宇樹6月19日宣布完成C輪融資。
上市潮方面,目前,宇樹科技已經完成了股改,后續又傳出計劃于科創板IPO消息;6月22日,倉儲機器人公司極智嘉通過港交所上市聆訊,于7月9日登陸港股,成為“全球AMR倉儲機器人第一股”;此外,斯坦德機器人、仙工智能、樂動機器人、臥安機器人、云跡科技等一系列國內機器人公司紛紛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奔向IPO上市之路。
Statista最新報告顯示,2024年,全球 AI 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190億美元,較2023年市場規模增長近30%。到2030年,預計這一規模將超過350億美元。
據花旗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增長至7萬億美元(約合人民幣50萬億元),屆時世界上將有近6.5億臺人形機器人,摩根士丹利更預測其潛在市場規模將達60萬億美元。而未來20年,中國將撥款近1400億美元用于機器人和相關高技術領域,這一數字遠高于美國和歐洲。
摩根士丹利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在全球機器人市場所占份額約40%;未來四年,中國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以23%的復合年增長率從2024年的470億美元增長至2028年的1080億美元。
不過,由于高研發投入和處于高度競爭環境之中,多家機器人企業短期經營狀況不夠理想,大多仍處于虧損狀態。未來沖擊上市后,商業化落地仍是影響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
上海證券報指出,此番易主,雖然并未構成借殼上市,但智元機器人可借機上位一家科創板公司,可謂不是登上科創板,卻勝似登上科創板。
有行業投資人對筆者表示,目前機器人和具身智能行業處于過熱狀態,仍未降溫。無論是創業者,還是投資人,大家都高估了機器人行業的短期價值,低估了其長期價值。未來5-10年,甚至更長時間,機器人將進入家庭和工廠,幫助人類做更多事情,甚至可能會替代人類的重復性任務。
中國信通院發布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預計,2040年到2045年,中國全能型人形機器人實現工業場景和服務場景規模應用,整機市場規模達到約5000億元至1萬億元。(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編輯|蓋虹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