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在今日全網首發72小時,感謝各位看官點擊支持原創,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
6月24日,特朗普在社媒平臺發表動態稱“中國可以在伊以停火之后繼續購買伊朗石油”。
對于特朗普的突然表態,白宮官員也十分意外。
隨后,白宮作出“澄清”之舉,宣稱美國不會放松對伊朗的制裁。只是,事實當真如此嗎?
對美國政界有所了解的人對此心照不宣,這其實是特朗普與白宮之間意見不統一的表現,通常情況下,白宮不會對總統的發言進行“澄清”或者是“修改”。
近幾年,白宮對總統發言進行“澄清”的情況,有對拜登“胡言亂語”的糾正,其次就是對特朗普私自決定的事予以擴大解釋、留夠回旋余地。
這也不難看出,特朗普眼中的全球局勢跟白宮官員之間不是一回事。
即便是特朗普的團隊,也總有摸不著他“七寸”的時候,最后往往只能無底線地贊同特朗普地所有決定,吹噓美國和特朗普“大贏特贏”、“贏而不麻”。
那么特朗普為何在這時候做出如此表態?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特朗普處處都想贏,但是在中國買誰石油這個問題上,他是真的贏不了,他想要制裁伊朗,慣用的路子是讓歐盟跟在他后面一起制裁,全球各地的小國不敢惹美國,自然也就隨之改變策略。
可是美國能控制中國嗎?難不成還要像當年扣押孟晚舟一樣,沒事找事把中國在伊朗負責石油交易的官員扣了?他哪有這個本事!
明知此事做不到,特朗普也只能趕緊在中伊照常交易之前給自己一個坡下。
至于我國為什么要繼續與伊朗進行石油貿易,這一點也是中國全球經濟戰略的正常操作。
伊朗石油產業于全球供應量的占比達8%,日均出口量在150萬桶左右,且有近三成石油售往中國市場。
這種能源紐帶在2025年顯得尤為特殊——當西方國家對伊朗實施史上最嚴厲的石油禁運時,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1-5月自伊朗原油進口量同比逆勢增長12%,達到每日45萬桶的歷史高位。
這種“越制裁越進口”的奇特現象,直接動搖了美國主導的能源封鎖體系。
德黑蘭方面顯然清楚,只要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保持開放,其經濟命脈就不會被徹底掐斷。
對中國而言,伊朗石油不僅關乎能源供應多元化,更是對沖馬六甲海峽風險的重要籌碼。
2024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仍高達72%,而霍爾木茲海峽-印度洋航線承擔著其中60%的運輸量。保持與伊朗的穩定合作,相當于在“世界油閥”旁邊安置了戰略支點。
所以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多次否決涉伊朗的制裁提案,并且于2025年3月明確提出“反對將經濟問題政治化”。
再看伊朗方面的反應,伊朗的應對策略有著精明的兩面性。
一方面,其革命衛隊持續在霍爾木茲海峽舉行軍演,展示封鎖航道的能力;另一方面,石油部卻悄悄向亞洲客戶提供每桶3-5美元的額外折扣。
伊朗2025年預算案將石油收入占比從往年的40%降至28%,同時將人民幣結算比例提升至22%。
在去美元霸權的道路上,伊朗是我國絕不可或缺的好幫手。
而去美元化是中國、伊朗等眾多國家本身就急切需求達成的目標,在這一點問題上,不存在誰利用誰,而是大多數國家互幫互助共同完成的過程,之后的事之后再論,眼前的共同目標必須先拿下。
此外,中東棋局中的變量正處于不斷增多的態勢。
沙特與伊朗在中國斡旋下實現的歷史性和解,客觀上削弱了美國“分而治之”的策略。
盡管這兩個地區大國在也門、敘利亞等問題上仍存在分歧,但2025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會議顯示,雙方在維持油價穩定方面達成了難得的共識。
美國試圖構建的“反伊朗聯盟”因微妙變化而現裂痕,中國作為最大能源消費國,其調解者角色日益凸顯。
當以色列威脅對伊朗核設施實施打擊時,德黑蘭沒有如往常般措辭激烈地回應,而是突然宣布向國際原子能機構開放三處離心機車間。
分析人士指出,伊朗敢采取這種相對克制的姿態,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獲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多國“不中斷能源合作”的私下保證。
這場博弈還遠未結束。
美國財政部最新宣布的“二級制裁”名單新增了四家與伊朗進行石油貿易的亞洲企業,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一家是中國公司。
這件事暴露出華盛頓的困境:既要維護制裁體系的嚴肅性,又不敢與中國這個最大債權國徹底撕破臉。
伊朗也是聞風而動,伊朗國家石油公司正在將部分原油轉化為石化產品出口,這種規避制裁的創新手段,使得2025年第二季度其非原油出口收入同比增長了17%。
以上種種,令國際關系學者們開始重新評估“制裁疲勞”現象。
歷經十余年的各種封鎖,伊朗不僅沒有崩潰,反而發展出包括無人機技術、數字貨幣在內的替代產業鏈。更關鍵的是,金磚國家擴容后形成的貿易網絡,正在提供傳統西方市場之外的生存空間。
說句不給美國面子的話,現在的國際局勢儼然成了“背靠中國大樹好乘涼”。
三年俄烏戰爭打下來,僅僅靠著與中國貿易,俄羅斯越打越富,越制裁貨架上的商品種類越多,最后制裁了個寂寞。難道美西方打算讓伊朗的市場變成第二個俄羅斯市場?——事實上這種苗頭已然出現,只不過因為距離遠、兩國不接壤而顯得沒那么明顯罷了。
當2025年5月印度不顧美國警告,用人民幣結算了首批伊朗原油交易時,這個多極化世界的新規則已初現端倪。
接下來美國總不會連印度也一腳踹翻,為了逼迫其與中國停止交易而制裁印度吧?
再這樣下去,美國不得不像我國智庫學者說的那樣,變成“全球減美國”,一個國家孤立全世界又有什么意思呢?倒霉的只會是美國自己。
站在2025年中的時間節點回望,伊朗的抵抗策略給發展中國家提供了耐人尋味的樣本。
它證明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任何國家都難以被完全孤立——只要找準戰略支點,就能在超級大國的壓力下找到生存縫隙。
而中國堅持的“不干涉內政”原則與務實能源政策,踏踏實實做“老好人”的表面策略,最后成為了改寫中東權力方程式的重要變量。
當石油美元體系出現松動跡象時,或許我們正在見證的,不僅是伊朗的抗爭故事,更是全球秩序緩慢重構的序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