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7月8日報道,美東時間7月7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將“全球對等關稅”緩沖期延長至8月1日,同時致信14國提出高額關稅威脅。這其中,越南等東南亞五國已與美達成協議。2025年7月初,越南率先與美國簽下貿易協議。協議里,越南本土產品輸美關稅從46%降至20%,但轉口自中國的商品要被征40%關稅。美國海關人員還能直接進入越南工廠檢查,連螺絲釘來源都要報備。越南會妥協,是因美國市場太重要。
2024年,越南對美貿易順差達1230億美元,占其經濟總量近30%。不簽協議,經濟可能萎縮超5%,胡志明市60%工廠得停工。越南之后,柬埔寨、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馬來西亞也陸續跟進。柬埔寨協議內容雖未全公布,但外界覺得和越南類似,也有限制轉運中國產品的條款。印尼承諾對70%美國商品近乎零關稅,還很有信心在7月9日前簽好協議。泰國則說未來五年要把對美貿易順差減少七成,力求貿易平衡。
特朗普(資料圖)
馬來西亞的動作很引人注意。談判關鍵時,它突然宣布對中國進口鋼鐵征臨時反傾銷稅,隨后貿易部長就說和美國談判順利,會盡快簽協議。這時間點太巧,不少人覺得這是給美國的“投名狀”。可馬來西亞制造業協會警告,這么做會讓本國汽車、機械生產成本增加15%到20%,對制造業沒好處。這五個國家妥協,背后是特朗普的威脅。他說7月9日前不談成新協議,就對這些國家輸美商品征最高70%的懲罰性關稅。
對依賴出口的它們來說,這壓力實在扛不住。新加坡一位國際事務專家就說,越南一低頭,連鎖反應就擋不住了,其他國家要么硬扛被孤立,要么妥協付更高代價,左右為難。美國對這些國家的要求,明顯針對中國。越南協議里的40%“中國通道稅”就是例子。新規定要求商品本地增值率超30%才能拿原產地證明,徹底堵死“中國部件+越南貼標”的老路。這對中國供應鏈打擊不小。
越南工廠(資料圖)
中國商務部很快表態,“任何對美關稅談判不得損害中方正當權益”。這話看似平靜,實則劃了紅線。中國作為東盟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超9000億美元,是美國與東盟貿易額的2.5倍。東南亞國家不僅靠中國市場出口,連機械設備、工業原料也多從中國進口。真要站到中國對立面,它們經濟自會受損。面對這情況,中國也有其他動作。7月4日,中國商務部公布對歐盟白蘭地反傾銷調查結果,認定存在傾銷,幅度在27.7%到34.9%之間。
但中方沒簡單征懲罰性關稅,而是接受了34家歐盟企業的價格承諾,只要遵守出口價就不征稅。法國三大干邑集團都在免征名單里,法國外長還稱贊這是“積極的舉措”。中歐電動汽車談判也有突破。技術部分基本完成,分歧主要在最低價格機制和聯合監督執行等細節。中方提議最低價格定在3萬歐元左右,歐盟希望提到3.5萬到4萬歐元。雙方都有解決問題的誠意。
特朗普(資料圖)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歐洲時就說,中歐友好協商解決白蘭地問題,說明能處理好貿易摩擦。中國還在開辟新市場。上個月,對非洲53國實施的零關稅政策正式生效,覆蓋咖啡、可可、礦產等一千多種商品。南非貿易部長感慨,這不僅是關稅減免,更是產業鏈重塑的鑰匙,為中國構建了橫跨歐非的貿易緩沖帶。中國可加強與東盟國家的產業鏈深度融合,提升彼此依存度。加大對自主研發的投入,提高產品技術含量,減少對外部市場的過度依賴。
進一步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分散貿易風險。與更多國家簽訂自貿協定,構建多元化的貿易網絡。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降低在國際貿易中因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特朗普反復無常的談判風格,讓白宮信譽受質疑。外界都在猜,8月1日這個“最后期限”會不會像之前一樣再推遲。可不管怎樣,中國已經表明態度,合作大門敞開,但底線不容觸碰。這場貿易博弈還在繼續,中國有足夠的底氣和智慧應對各種挑戰,保護好自身的核心利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