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消息,美政壇的風暴來得比想象中更猛烈。2025年7月4日,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名為“大而美”的稅收與支出法案,這本該是他政治生涯的榮耀時刻。然而,一場席卷全美50個州的抗議風暴,30多萬民眾走上街頭,用“不要特朗普日”取代了傳統的獨立日慶典,宣告著特朗普精心設計的棋局正走向失控邊緣。
數字揭開的現實是冰冷的諷刺。特朗普宣稱該法案將讓美國“像火箭般起飛”,可《紐約時報》的調查報告卻無情撕開偽裝:未來十年美國赤字將暴增3.3萬億美元,國債突破36萬億美元大關。更令人心寒的是財富分配的極度失衡——最富有的1%人群獨享9750億美元減稅,頂級富豪僅遺產稅豁免就高達2110億美元。另一邊,近1600萬低收入人群將因醫保削減而被推入困境。一個年收入500萬美元的富豪平均每年白撿29.6萬美元減稅,而年收入1.7萬美元的底層民眾反而要多掏1000多美元。馬斯克怒斥這是“讓國家破產的瘋狂行為”,連穆迪都因此下調了美國信用評級。
馬斯克(資料圖)
法案點燃的民怨在獨立日假期里徹底爆發。從芝加哥到洛杉磯,從弗吉尼亞州羅阿諾克到俄勒岡州尤金,民眾舉著“解放美國”的標語,將街頭化為對政府的集體控訴場。“50501運動”(50場抗議、50個州、1個運動)喊出四大訴求:打倒億萬富翁干政、反對任意解雇工人、終結種族歧視、拒絕仇恨政治。這已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繼6月數百萬人參與“不要國王”抗議后的憤怒升級。
馬斯克的戰場則從商界轉向政壇。就在法案通過當晚,這位被特朗普嘲諷“沒補貼就滾回南非”的科技巨頭,在社交媒體X上直接官宣成立“美國黨”。此前法案砍掉電動車補貼(特斯拉痛失每輛車7500美元稅收抵免),卻保留石油巨頭福利,馬斯克痛罵共和黨為“肥豬黨”。他的策略極為務實——聚焦內華達、亞利桑那等關鍵搖擺州,目標直指2026年中期選舉的2-3個參院席位和8-10個眾院選區,不做全面贏家,只當“關鍵少數”以撬動政策杠桿。特朗普輕蔑回應“第三黨從來行不通”,馬斯克反唇相譏:“‘真實社交’是什么?從來沒聽說過”,并強調“美國黨”是當前美國問題的解決方案。
馬斯克(資料圖)
當美國深陷內耗,全球能源棋局正悄然重置。“大而美”法案成為特朗普重塑能源格局的鐵腕工具:它提前終止多項清潔能源稅收抵免,強制風能、太陽能項目繳納年度租金,同時為油氣行業大開綠燈——開放聯邦土地與海域勘探權,未來15年僅在墨西哥灣就規劃30次租賃拍賣,還削減了油氣開采的特許權使用費。中國石油大學專家郭海濤指出,這短期雖會刺激美國油氣產能,特別是天然氣發電競爭優勢提升,但代價是拜登綠色能源政策支柱的崩塌,長期碳減排目標面臨破產風險。
全球能源安全的天平因此晃動。法案未限制LNG出口,美國低價天然氣可能沖擊歐洲、亞洲市場,削弱俄羅斯等資源國的話語權。金聯創分析師高永錄指出,這或將改變全球供應鏈布局,吸引國際資本涌入美國天然氣項目。與此同時,國際能源巨頭已聞風而動:殼牌搶購650萬噸/年LNG資源,雪佛龍進軍埃及地中海氣田,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總裁陶菲克疾呼,在能源轉型十字路口,“實用主義”比空談目標更重要。
特朗普與馬斯克(資料圖)
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反轉。當特朗普為短期政治籌碼沾沾自喜時,他親手簽署的法案已在美國社會撕開巨大裂痕,激起的制度性憤怒遠超預期。馬斯克以體制內反殺的方式開辟新戰場,全球能源棋局因美國政策的劇烈搖擺而暗流涌動。
國際博弈場上,對手的戰略失誤往往是不期而至的機遇。當美國被內部分配撕裂、能源政策反復所困,其國際競爭力和戰略定力正遭遇嚴峻考驗。對中國而言,這未必是簡單“躺贏”,卻無疑是一個需要冷靜把握的戰略窗口期——在全球能源轉型與地緣政治重組的關鍵時刻,保持定力與遠見比被動等待更為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