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我黨的發(fā)展一直面臨著重重考驗。
尤其是在初期,一切都在艱難的摸索階段,內(nèi)部的問題爆發(fā)得十分明顯、突出。
例如紅軍長征時期,就出現(xiàn)了來自上層領導的分裂活動,產(chǎn)生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作為鄂豫皖根據(jù)地軍事委員會主席的張國燾,在黨內(nèi)的地位不小,可是他卻被權力的野心吞噬了理想信念與救國的赤城。
面對組織的方針決定,全然不顧大局,一心只想再造一個“中央”。
張國燾和毛澤東在一起(資料圖)
他的分裂行為自然遭到了很多人的憤怒制止,不過支持者也依然存在。
在黨內(nèi)擔任要職的三個人,就選擇了站在張國燾那一邊。
然而,事實證明無論他們?nèi)酥С謴垏鵂c的理由是什么,在這件事上都犯了大錯,原本坦蕩光明的命運也許就在這時發(fā)生了轉(zhuǎn)折。
北上南下,黨內(nèi)分裂
時間回到紅軍長征時的那段艱難歲月。
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好不容易于1935年在四川成功會合,十萬多人的兵力順利集結。
毛主席、周恩來和朱德等人喜不自勝,連忙請紅四方面軍的張國燾一起共商后續(xù)的行動計劃。
張國燾是李大釗先生的學生之一,從學生時期就投身于革命事業(yè),是中共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后來他還前往莫斯科聆聽列寧同志的發(fā)言教誨,這是其他中共代表都沒有的經(jīng)歷,所以張國燾早期在紅軍中的地位極高。
張國燾在延安(資料圖)
來到紅一方面駐扎地的張國燾,看到他們竟然只剩下了三萬多人,而且各個都是穿著破爛,裝備也沒剩下多少,與自己所領導的八萬多士兵完全不同,內(nèi)心不由得起了一絲波瀾。
隨后在會議中經(jīng)過眾人的商討,大家一致認為目前所在的地方無法為紅軍提供良好的生存發(fā)展環(huán)境,紅軍需要繼續(xù)北上去往陜甘地區(qū)。
可張國燾是心里反對,口頭同意,等坐上了軍總政委的位置以后他才正式提出要南下的主張。
雖然緊接著就被周恩來等人勸服了,但他一直默默地在為南下做準備。
一方面,南下以后張國燾手下兵強馬壯,他有更大的機會在兵不血刃的情況下掌握全部權力;
另一方面,他從來都不相信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路線方針會成功。
他將除開個人私欲的想法告訴了紅四方面軍的二把手陳昌浩,努力說服他北上的革命只會失敗,只會讓跟著他們的兵白白受苦和犧牲。
張國燾將士兵們搬出來,讓陳昌浩好好對比一下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的境況。
不知不覺的,陳昌浩竟然完全被說服了,態(tài)度特別鮮明地支持張國燾的決定。
張國燾在延安(資料圖)
于是,在北上的右路軍苦苦等待左路軍的會和時,張國燾一邊找了各種各樣的借口拖延,一邊給時任右路軍總政委的陳昌浩發(fā)密電讓他率軍南下,黨內(nèi)的分裂運動由此展開。
一步錯步步錯
而此時被分到左路軍的何長工也被張國燾拉入了己方陣營,連帶著羅炳輝也跟著加入。
這兩位當時分別是紅九軍團政委和團長,都是資歷深厚、深得毛主席信任的老兵。
羅炳輝全家福
幸好該密電被葉劍英看到了才知道張國燾的真實意圖,連忙把這件事匯報給了毛主席。
陳昌浩在紅四方面軍中有很大的威望,他的意見會對后者產(chǎn)生影響。
為了內(nèi)部的團結,毛主席下令右路軍中的其他軍隊先行北上,不要引起不必要的騷亂。
落在一部分紅四方面軍眼里則是對方不告而別,還在周圍設下了警戒,一時氣憤得準備要以武力去阻攔。
幸好總指揮徐向前極力阻止了這一行為,否則陳昌浩在這時就已經(jīng)闖下大禍了。
隊伍里的分裂氣氛搞得人心浮動,陳昌浩卻還是認為張國燾是正確的,何長工也聽命于張國燾的指揮南下。
只有羅炳輝及時意識到不對,帶著自己的人趕緊北上去陜甘和中央部隊會師,但同時他也從領導的位置上退了下來。
羅炳輝
讓陳昌浩和何長工沒有想到的是,南下的軍隊一路都在打敗仗,八萬多人一下子就損失了一半的兵力,實在令人痛心。
二人這才幡然醒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連忙改變對張國燾的支持態(tài)度,后來張國燾也果然叛變投靠了國民黨。
只是這時候中央對他們的信任遠不及當初了,畢竟原本計劃好的戰(zhàn)略因為此事宣告破產(chǎn)。
而殘酷的戰(zhàn)爭是不會給任何人充足的時間進行多次準備,每一次機會都應該被牢牢把握。
張國燾另立“中央”后,于1935年12月給黨中央的電報
但即使如此,中央對二人的行為仍舊選擇了原諒,陳昌浩帶領的四方面軍被組成了西路軍,他繼續(xù)被任命為此軍的第一領導人,任務是打通與蘇聯(lián)的聯(lián)絡道路。
陳昌浩
可惜在與地方軍閥的作戰(zhàn)中,西路軍慘敗,只留下了小部分人馬,而陳昌浩恰在此時病發(fā),只能讓徐向前先回延安。
等到他養(yǎng)好病以后,才獨自一人顛沛流離地回歸大部隊,隨后就離開戰(zhàn)場去了蘇聯(lián)。
而何長工也是從前線的重要職位上退到了幕后的教育事業(yè)上。
在南下事件之前,陳昌浩、何長工和羅炳輝都是十分有能力的人才。
可惜的是,在個人命運與共產(chǎn)黨事業(yè)發(fā)展的轉(zhuǎn)折點上走向了錯誤的道路,對于他們的結局只剩下感嘆唏噓。
1952年,在國外漂泊了十多年的陳昌浩,終于踏上了故國的土地,在來接他的昔日戰(zhàn)友面前老淚縱橫。
即使事情已經(jīng)過去了那么多年,陳昌浩還是無法對自己犯下的錯誤感到釋懷。
每見到一位領導或者曾經(jīng)的部下,他都要慚愧地道歉,連面對自己過去的革命伴侶也是如此。
張琴秋與陳昌浩
陳昌浩的老搭檔徐向前在回憶錄中提到:
陳昌浩因為與紅四軍內(nèi)部的分裂活動有所牽連,影響到后來所帶軍隊的兵敗覆沒,他的心里就落下了病根,巨大的壓力像巨石一樣壓在他的心里,他一直都在自我批評。
從那以后,陳昌浩非常想要在戰(zhàn)場上立功以彌補自己的過錯,但一直都沒有機會。
建國以后他好不容易回到了祖國,被任命為編譯局副局長。
對于這樣的安排陳昌浩已經(jīng)感到十分滿足了,兢兢業(yè)業(yè)地完成每一項編譯工作,黨中央的寬大包容讓他心懷感激。
1967年,陳昌浩去世。
在去世前的最后一刻,陳昌浩還是無法放下自己曾經(jīng)所犯的錯誤。
不能忘記兩萬的紅軍精英還沒有浴血殺敵、揮灑自己的革命熱血,就死在了內(nèi)部斗爭的利益場上,這是他后半生最難以言說的痛。
而在何長工的與羅炳輝的心里又何嘗不是呢,即使他們的錯誤沒有引發(fā)太嚴重的后果,但也仍舊對此深感歉意。
對會師事件作出卓越貢獻的何長工,因支持張國燾的行動而被調(diào)離軍隊,此后一直做著文職工作,最后既沒有授銜還領著一份虛職。
何長工(前排右二)
何長工的搭檔羅炳輝醒悟得早,但不幸的是去世得也早,解放戰(zhàn)爭才剛剛開始,他就因為疾病抱憾離世,周恩來對他的評價極高。
其實不難看出,他們?nèi)嗽诟锩牡缆飞想m然都犯過錯誤,但他們是勇于承認錯誤并且積極改正的,只是往事沒有沒法被抹平。
羅炳輝與李明秀夫婦
參考資料:
1.劉家國.張國燾事件——一場堅持還是反對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嚴重斗爭[J].軍事歷史研究,1992,6(04):63-69.
2.中國新聞網(wǎng):張國燾如何走上“變節(jié)者”的不歸之路(圖) 2013.3.5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