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泉州晚報
永春發現元代石構臺階
680年前銘文見證閩南交通史
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簡稱“四普”)工作中,永春縣桂洋鎮岐山村大白巖附近發現一處元代道路遺存——岐山村古石階。這處建于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的石構臺階,是當時大白巖僧眾上下山的必經之路,歷經680余年風雨仍保存基本完整,為研究閩南古代道路交通及民俗信仰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石構臺階歷經680余年風雨仍保存基本完整
岐山村古石階位于永春縣桂洋鎮岐山村大白巖附近,呈西北—東南走向,現存兩段上下相連的臺階,總長約6米,寬約2.7米,高差1.5米,占地面積41.52平方米。石階采用全石構造,每塊臺階石長約2米、寬約0.3米,表面因歲月侵蝕覆蓋青苔,卻依稀可見規整的砌筑工藝。臺階頂端兩側立有一對圓形抱鼓石與一對石獅子,上段共9級臺階,左、右兩側垂帶分別陰刻楷書銘文:“岐山保檀越鄭永章修造三座堦”“鋪砌數丈路,肇記于石,時至正壬午”,共27字,清晰記載了捐修者、修建內容及年代,是“四普”工作中少見的有明確紀年的古代道路遺存。
臺階頂端的圓形抱鼓石與石獅子
文物專家認為,古石階的建筑細節蘊含豐富文化信息。抱鼓石與石獅子的組合,反映了古代的裝飾藝術與“驅邪避兇”的民俗信仰。“檀越”一詞的出現,體現了元代閩南地區佛教信眾通過捐修道路參與宗教活動的社會現象。
臺階兩側陰刻楷書銘文
“這類山區交通遺存此前發現較少,尤其是帶有明確紀年和捐修者信息的,極為少見,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永春縣普查隊相關負責人表示,石階結構穩定、保存完整,其砌筑技術與銘文內容,為研究閩南地區的古代交通道路網絡和修造技藝、宗教信仰和傳播歷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泉州晚報社融媒體記者:張素萍 邱豐 蔡紫旻 趙偉 許小程
通訊員:顏志欽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