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淼 中信出版集團少兒科普中心
本文內容豐富,可收藏后細細品讀!
商務君按:預售當天加印,上市一周4刷,總印數超10萬冊,圖書改版后編輯才剛剛拿到首版首印的樣書,什么書這么搶手?
文物,承載著文明的記憶。它們存在的價值,不僅僅是為了復古懷舊,而是以物為舟,載渡人性中對美、秩序、信仰等的永恒探索,在斷裂處彌合,于聚散中永續。
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簡稱“國博”)“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得到了完美詮釋——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系統展示中華民族綿延不絕燦爛文明的通史陳列,這里匯集的2000多件文物讓塵封的歷史得以印證,讓史冊中的輝煌過往躍然眼前,幾乎每位走進國博的觀眾,都會將這場穿越五千多年的文明之旅作為心向往之的第一站。
為了讓這些文明的載體更好地講述華夏故事,國博與中信出版集團(簡稱“中信出版”)在2025年世界博物館日聯袂推出《思接千載: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國》(簡稱“《思接千載》”),通過專業精準的解讀,讓每一件文物都成為連接古今的時空舟楫,引領讀者在文明的星河中溯流而上。
《思接千載: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國》
作者: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5年5月
《思接千載》的出版,不僅是對華夏文明的深情致敬,更是對大眾文化需求的精準回應。盡管設置了全網7.4折限價以及30天的超長預售期,這些看似“反市場”的舉措卻并未澆滅讀者的熱情。相反,收到圖書后,大家紛紛驚呼:“每一頁都像藝術品”“終于補全了在國博沒有聽完的講解”“夢中情書”!這種熱情直接體現在了銷售數據上:預售當天即加印,上市一周4刷,總印數超10萬冊!
究竟是怎樣的內容,能夠在精準擊中讀者需求的同時,還以遠超同類產品的價值感讓市場主動追隨?
為一個知名展,策劃一本暢銷書
優秀的策劃思路和熱門選題方向,從來不是等待市場東風到來時才匆忙醞釀的。《思接千載》這本書的誕生正是如此。
早在2020年“文博熱”初現端倪時,我們就已敏銳捕捉到這一文化脈搏——從線上“沉浸式逛展”的走紅,到線下博物館“一票難求”的盛況,2023年國內博物館年度參觀量更是突破了12.9億人次,達到歷史峰值。作為世界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之一,國博的參觀熱度可想而知。其鎮館IP“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展廳常年人潮如織,明星展品前總是圍攏著層層疊疊的觀眾。
正是這樣的文化熱潮,催生了國博與我們一起做一本書的初心:既為那些預約困難的觀眾打造一本“紙上通史展”,也為意猶未盡的參觀者提供可帶回家細細品味的文化珍藏。這或許也正是出版的價值所在——讓圖書成為連接古今的橋梁,點燃更多人對中華文明的熱愛,引領更多人走進博物館這座文化圣殿。
經過三年持續跟蹤與籌備,2024年7月我們終于迎來雙方領導的首次會晤。中信出版董事長陳煒與時任國博館長一拍即合,確立了雙方的戰略合作。會上館方也用四個突出性,給予了中信出版極高的評價——“擁有國際視野,從引進到原創品質一流性的國際性”“全產品線運作能力,從少兒到大眾品類的完整性”“從紙質圖書到數字化產品的延展性”“市場運營、渠道能力的領先性”。
很快,雙方就“古代中國”項目開始啟動準備工作。編輯團隊多次赴館參觀“古代中國”基本陳列,累積聆聽了超過12個小時的講解精華,對在展文物、展覽動線、策展思路進行了深入全面的了解。
帶著從館里學來的豐富知識,我們開始重構選題的定位和策劃思路。首先,我們將自己置入讀者視角,這本書的讀者群體究竟是誰?通過國博的統計數據得知,“古代中國”的核心觀展人群是35歲以下的年輕觀眾,或許與“大思政”教育政策有關,其中很大一部分年輕觀眾是青少年群體。結合我們對圖書市場的調研,最終確定了產品策劃方向——一本給青年、少年的大眾通識類讀本。
隨著“文博熱”興起,文博類圖書賽道變得異常“卷”。為了做一款真正能夠在市場上立得住的產品,我們開始展開同類產品的調研工作。我們閱讀了大量與博物館相關的引進、原創圖書,甚至連上千元的圖錄都購置回來。從文本、版式、體例、裝幀形態等維度進行比較,發現這些圖書各有特色,也各有缺失:文本通俗有意思的,大多圖片不夠精美;圖片精美的圖錄,大多是極為專業的文物詞條;圖文結合比較好的圖書,又大多數是給年齡段低一點的孩子看的,內容比較淺,也沒有系統性的歷史時間線。
本著中信出版一貫的精品策略,我們在可讀性、藝術性、收藏性三方面定下三大原則:
第一,文本通俗易懂,可讀性強,要有閱讀的快感;
第二,設計要創新,對標國際化水準,色彩要明快,要提供情緒價值;
第三,產品裝幀要精致、講究、體現珍藏價值。
作為“古代中國”這個國家級敘事熱門展覽的官方讀物,我們深知這樣的做書機會在自己的編輯生涯中可能只有一次!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為團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編輯不是內容加工者,而是內容共創者
策劃有了方向,下一步,就是實施。如何選文物?怎么寫文章?這簡簡單單的兩個問題,困擾了出版社和國博一個多月。
“古代中國”基本陳列,2000余件文物,個頂個都是寶貝。選多少?怎么選?
基于中信出版“青少100系列”的成功運營經驗,通過“100”的體量來闡釋一個核心的主題,既能滿足內容豐富度,又不至于過于冗長。于是,我們快速決定了文物的“海選”標準:一是文物的典型性。能否代表各個歷史時期的特點;二是文物的“知名度”。哪些文物是觀眾、讀者心目中的“明星文物”;三是青少年群體的熟悉程度。哪些文物長期出現在歷史課本上,哪些文物背后的知識點是歷史教學大綱中的重點。
按照這個標準,作者團隊遴選出115件能體現中華文明歷史進程與突出特性的文物。“1”“1”“5”三個數字也恰巧契合總書記“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的重要講話。
我們彼此都深知,內容是一本圖書的靈魂。好的內容才得以口口相傳,不懼時代變化而留存下來。“古代中國”的展線從遠古一直跨越到明清,很難由一位作者從頭到尾獨立撰寫完成。本著遵循作者學術研究方向的原則,該書邀請了9位作者進行編寫工作,他們都是國博社會教育部講解與研學經驗非常豐富的工作人員。比如撰寫“隋唐五代”部分的作者,是社會教育部副主任王溪,她是一線工作的講解人員,也是北京師范大學研究隋唐史的博士,既有比較深厚的專業功底,又有長期與觀眾互動交流的科普能力,只有這樣的作者,才可以很好地平衡文物闡釋的專業性和科普性。
然而,這樣9位優秀的作者,按照編輯提出的“通俗易懂,可讀性強”的要求,各自選取了自己熟悉、擅長的文物撰寫的第一輪樣章,卻給編輯團隊帶來了一些困擾。我們內部迅速展開樣章討論會,發現了如下問題:
9位寫作者的稿件,知識含量都十分高,而且各有各的風格。但共性問題是,文章開頭的畫面感稍顯不足,篇幅對于今天讀者的耐心來說,稍微有點長。比如樣章中,明星文物“鸮尊”的開頭是一段“講解員”視角的敘述:
在“古代中國”的夏商西周展區,有一組專屬商代女將“婦好”的文物,它們撐起了這一展區的“半邊天”。當我們駐足欣賞時,會不由得感嘆商代工匠們的“腦洞”,竟能設計制作出形制奇特、創意十足的“有趣”青銅器。
能看得出,作者的寫作水平在線,也在刻意轉變寫作風格,追求行文的通俗性和趣味性。但是對于沒來過國博的觀眾,展區、文物、半邊天,這些詞匯串聯起來的畫面感并不是很強。為此,編輯團隊再次赴館開關于樣章的專班研討會。
會上,9位作者互評樣章,彼此借鑒,編輯也反饋了共性問題,總結了可供大家借鑒的寫作方法論。
事實上,作為出版社,我們一直在研究,在今天這個短視頻時代,什么樣的內容是讀者喜愛的、閱讀起來很享受的。為此,我們還專門總結出一個好文章的公式:1篇好文章=價值(解決問題)+情感(引發共鳴)+形式(易于閱讀)。
通過這個公式,我們雙方也總結出幾個寫作重點,并將其運用在后續的寫作中:
·文章篇幅精煉,采用單點穿透原則,力求每篇文章說明白一件事,并將字符控制在1500字以內,以適應不同讀者群體的接受能力;
·情景錨定、懸念引入、歷史故事等多元化的開頭,吸引讀者閱讀,并順暢、高效地將其帶入文物的情境之中。比如《飾珠》一篇以餐桌廢棄物蛋殼切入引領遠古風尚的鴕鳥蛋殼飾珠;
·語言上多采用親切有趣的敘述風格,將文物考古和歷史研究的前沿成果、主流觀點,以娓娓道來的方式傳遞出來。比如《王子午青銅鼎》一篇中,作者選用網絡流行語“家人們”來釋讀銘文上冰冷的文字。作者還對文博知識涉及的術語進行通俗轉化,讓讀者閱讀無障礙。
·每件文物被舍棄的點放入文末的拓展知識,也發揮了圖書拓寬視野和進一步普及知識的作用。比如《三星堆青銅面具》一篇,拓展知識介紹了“世界各地的眼睛崇拜”,讓讀者在了解三星堆面具“縱目”奧秘的同時,也能看到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中的眼睛崇拜現象;《青瓷蓮花尊》一篇,正文以青瓷為聚焦點,拓展知識則解讀了“瓷器的黑白之別”,讓讀者對瓷器釉色中的技術密碼形成更深刻的印象。
為了讓作者更好地梳理自己的寫作邏輯,團隊設計了寫作“思維工具”——一張“超大”的線上共享表格,每個文物備注8大主題標簽:文物名稱、圖片情況、文物時代、核心點、歷史價值、引入點(切入角度)、聚焦點(讀者記憶點)、文內知識點tips。除了這些必填項以外,還有一些選填項,比如古今鏈接、中外對比、新考古發現更正、文內關聯文物等。
這個“寫作思維工具”幫助作者們清晰地看到所選文物是否有核心點上的重復闡釋,同類型文物能否選擇不同的切入點,相當于提前為寫作列了一個大提綱,一點點繪制出文章的藍圖。
此外,它不僅能夠指導寫作,也對9位作者處理統稿工作和遴選文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舉個例子,比如夏商周時期的文物,超8成都是青銅禮器,究竟怎么選才能全面輻射這個時期政治、軍事、農業、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且彼此之間不重復呢?此時就可以借助表格來提前梳理邏輯,指導整體架構。
再比如,隋唐五代時期選取了3件三彩釉陶,雖然器物相似,但每一篇的核心記憶點都在寫作前就做出了獨特的規劃:三彩釉陶駱駝載樂俑,透過還原這件明星文物誕生的故事,表達了盛唐的萬千氣象;三彩釉陶胡服牽馬俑,重點是告訴讀者唐代“便服”是中國服飾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而三彩釉陶馬,則講述了唐人如何愛馬以及馬匹如何活躍在當時軍事、交通、乃至文體娛樂等方方面面。
國博作者團隊與中信出版編輯團隊通力合作、數易其稿,在文本內容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既保留了各位作者的寫作優勢,各美其美,又在體例、寫作思路上做到了相對統一。這正體現了我們想要的那簡簡單單的8個字——通俗易懂,可讀性強。
10個月做“大書”,“從0到1”的極限操作
2024年8月初,項目正式開始操作,雙方領導也定下了2025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出版上市的極限計劃。
編輯團隊掐指一算,僅剩10個月的時間,怎么辦?
沒有時間迷茫,遇事不決,先列計劃。以中信出版操作“大書”的經驗來看,最有效的,就是從立項起就做好出版上市倒排出版流程表,所有人都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落實和完成工作。
為此,編輯團隊做了一張打印出來后長達10米的巨型表格,從組稿、收稿、設計、排版、編輯加工,一直規劃到印制,計劃精細到周。雙方將其貼在墻上,作為“指揮作戰圖”。
此外,編輯還制作了工作流程圖,“流水線”滾動作業。每半個月交16篇稿件,每篇稿件起碼要歷經編輯審稿、反饋意見、作者返改、編輯編加、作者審核知識點等10個環節,才能進入收稿后三審三校的編輯流程。
除了流程圖,我們還細致記錄下每一篇稿件在哪一天進入了哪一個環節,嚴格把控時間、流程,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溝通。
為了保證稿件的專業性,作者團隊邀請了20余位知名學者對稿件進行審核把關,他們中有考古學專家、史學專家,還有中學教師等。專家的介入,也讓編輯在學術嚴謹與適度演繹中反復橫跳。尤其是遠古時期和夏商西周時期,許多學術觀點都沒有定論,一些能夠引發讀者閱讀興趣的巧妙想象,卻被專家詬病不夠嚴謹。怎么辦?編輯團隊多次來到國博,邀請副館長等專家共同商議,逐字逐句研讀專家意見,并一起想辦法在確保知識嚴謹的同時,保留趣味性與可讀性。為了充分平衡大眾讀物與專業讀物的文本難度,我們在從公司到國博的那條路上經歷了春夏秋冬……
9月,編輯開始展開設計攻堅,圖書的開本、版式、圖片呈現方式、包裝,等等,千頭萬緒。
首要問題來了。我們的定位,究竟是什么?
短視頻、電子書、微信公眾號……碎片化閱讀對傳統紙質閱讀的沖擊力,可以說是“毀滅”級別的。除了優質的內容,能引起讀者購買欲望的,自然還有舒適的閱讀體驗以及精美的收藏價值。我們對產品的定位決定了這一定是一本高定價、不走低折扣傾銷的圖書。于是,秉持精益求精的理念,編輯與設計團隊開始將一個個想法落地。
如何讓讀者收獲更舒適的閱讀體驗?好的裝幀、好的紙張、好的排版設計,缺一不可。為此,編輯在版式設計階段,找了三組設計師設計了6版風格各異的版式進行比稿。為了凸顯“文物活化”的產品內核,我們對設計師提出了“讓文物年輕起來”的訴求,突破經典的圖錄風、彩色多巴胺風、波普風……
為此,我們還專門召開了專班會。雙方團隊進行充分溝通,20多人每個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最終,選擇了最具創新性、突破性,且極為大膽的年輕設計師的設計方案:章首頁將文物背后的故事、意境等關鍵元素提煉出來,再運用波普風格、孟菲斯風格等多種藝術風格進行創作。
比如遠古時代的章首頁,我們選取的文物是鷹形陶鼎,背景則運用了制陶時泥條盤塑的紋路。陶,源于泥土,一條一條,盤出生活,也孕育出中華文明。
篇首則是每一個文物一種設計,首創性地將文物的器型融入到文字的排版中,增加閱讀的趣味性,讓文字仿佛可以觸摸。我們并未強調這些設計的小心思,然而,試想一下,當讀者讀了幾篇文章后,突然發現,每篇的篇首頁留白的形狀都不一樣,再細細琢磨,仿佛與文物的外輪廓有點相似,這該多有意思。
留白的趣味性有了,而另一個難點來了,那就是圖片不夠,需要補白。國博出版過很多圖書,除卻以圖為主的圖錄外,大部分讀本并不需要很多圖片,圖片多是以輔助文字的形式出現。然而對于《思接千載》這本書,雖然是以文字閱讀為主,但從讀者定位以及收藏價值來看,它就注定是一本內含豐富圖片的圖書。
不僅僅是文物的“證件照”,編輯還向作者團隊申請了大批文物不同角度的圖片,甚至購買了許多其他博物館藏的關聯文物圖片。比如《孝端皇后鳳冠》一篇中,就可見鳳冠背后的那只翠鳥,這個視角是在展廳里永遠無法得見的;同樣,在這一篇的拓展知識中,我們為了讓讀者看到“鳳冠不只這一頂”,還特意購買了一幅故宮博物院藏的三龍兩鳳冠的圖片。此外,為了讓讀者能夠清楚了解一些嵌套類文物的結構,我們還繪制了許多插圖。比如《青銅冰鑒》一篇,鑒的內部結構、帶有一定弧度的方形缶,都用手繪圖的形式呈現給讀者。為了讓讀者能夠完整地看到一些微小的文物細節、大型的畫卷等,我們還在書中設置了4幅大尺寸拉頁。
然而,補圖只是設計中的難點之一,文物的圖片底色不一、光影不同、色調與實際不符才是更大的難點。為此,編輯團隊專門到業界最出名的做藝術類書籍、博物館圖錄的北京雅昌藝術印刷有限公司,學習文物圖片的處理流程,并將圖片分批整理發給印廠進行去底、做影、調色。然而,這一整套“規定動作”下來后,我們發現,部分文物還是偏離它的實際顏色。
比如,鷹形陶鼎的泥質灰陶顏色過于黑,并沒有文物本身泛出的棕色調;再比如,所有的青銅器都綠得過分,缺少一些銅銹的層次……這時,距離預計的下廠時間,只剩下10天了。怎么辦?編輯團隊緊急與作者團隊的統籌老師,再次來到雅昌,現場跟機調色。
圖片色彩調好了,只完成了第一步,為了能夠讓圖片呈現出更好的效果,我們采用不同厚度的超感、白玉等20多種帶涂層的進口內文紙,花費上萬元打樣……最終,選擇了100g白色白玉紙。紙張從觸摸到色彩還原度,均呈現了最佳的效果。
到了真正上機印刷時,社教部主任和兩位副主任,更是和編輯團隊一起,在印廠盯了整整30個小時,才得以讓讀者見到書中還原度極高的文物圖片。
在圖書設計過程中,封面可以說是最難的部分。封面之所以難,是因為一直定不下書名。編輯團隊與國博團隊,用了8個月時間起了近100個書名,從4個字到10個字的封面設計都做了。最終,我們參考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中《神思》篇中的“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一句,選取了其中“思接千載”四個字。它不僅僅體現出創作者凝神思索時貫通古今的思維廣度,也與觀眾觀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時思緒通達古今的感受相契合。
確定好書名,封面的設計就變得快了起來。編輯團隊始終認為,沒有任何一件文物,可以獨立代表我國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所以封面,一定是要多件文物并蒂開花。然而五顏六色的文物,難以統一視覺,年輕的設計師團隊選擇了偏光處理。
而當文物失去了顏色,就好像失去了一定的吸引力,如何能夠沖擊讀者的感官呢?設計師選擇利用3D激光浮雕技術保留文物的肌理。當讀者輕撫封面的鴟吻,便可感受到獸頭凸起的牙、魚尾細密的鱗片,即便沒有顏色的沖擊力,也能喚醒感官。
我們希望讀者在拿到這本書的第一時間,就像收到了一份來自國博的珍貴禮物。有什么比能親手觸摸“文物”更讓人感到彌足珍貴?這份觸感一下子拉近了千年之前的文物與今天讀者的距離。
“發行是內容發行,不是圖書產品發行”
2025年3月,在復審環節,我們正式啟動營銷。在社內S級項目二次策劃會上,我們開始商議如何將營銷節奏前置,也第一次產生“內容賣點抓手夠不夠?”的疑慮。
我們利用Deepseek,通過“人工+智能”的方式,從多維視角展開數據調研,并從用戶角度出發,提供更豐富的閱讀解決方案。
除了制作1.4米“古代中國”手繪歷史長卷,用115件文物呈現中華文明連續性,還融入了科技元素。我們與國博多次探討讀者即觀眾,可以將博物館的體驗平移到圖書中,為此,國博首次開放了自己的三維模型數據,將16件珍貴文物免費提供給購書讀者進行觀看與指尖互動。此外,國博團隊還根據稿件精心制作了8條文物講解視頻,風趣幽默的國寶自述,再一次將“活化”形象深入人心。
4月,圖書上市前,我們又帶著項目方案參加了社里S級項目會。在領導的集思廣益下,我們又升級禮盒、限定周邊贈品等,不停地完善產品形態。中信出版的設計團隊更是大刀闊斧,制作出一系列年輕態的文創周邊,并以“淘汰”掉的書名來命名它們——“時間的禮物”藏書票、“祖先的留言”卡牌、“歷史的剪影”透卡等,通過精美周邊與掉落機制,將讀者閱讀的獲得感與體驗感拉滿,充分滿足讀者對博物館與中國歷史的情感需求。同時,我們還利用不同的周邊組合,分渠道制定產品方案,最大化釋放渠道勢能。
圖書下廠后,博物館內的預熱動態便開始了。西大廳配合圖書、文創設立的“思接千載”古代中國互動體驗區,8個展臺放置了8個放大的可翻閱活動書頁,展示了8個單元的知識圖解頁面;碩大的立體書置于互動區中央,兩側還懸掛著展牌及圖書海報。這樣的巧思,不僅讓讀者可以在書中感受觀眾的參展體驗,也可以讓觀眾得以在館內享受讀者的閱讀體驗。
5月13日,在圖書正式發售5天前,中信出版應邀出席國博舉辦的媒體預熱會,也第一次將《思接千載》這本書完完整整地展現在大眾面前。精美的禮盒,厚重的圖書,詳實的內容,豐富的周邊……一簇簇閃光燈,一句句贊美,終不辜負這一年來一次次的赴館學習、一宿宿的連夜審稿。
5月17日、5月24日,新書在北京、深圳雙城首發,正式開始售賣。60多家媒體報道、200多條爆款視頻、一線城市500家重點書店展陳……強勢宣發仍在持續,而此時我們的首版首印早已預售空了,只得緊急改版、加印。改版后,編輯才第一次拿到首版首印的樣書,而此時卻沒有辦法寄給KOL帶貨,令人哭笑不得。
我們很高興,在低迷的市場環境里做了一本像樣的書,在低價邏輯裹挾的渠道里正正經經地賣一本書;我們也很榮幸,能夠得到這樣的機會,與國博這樣的頂級文化殿堂攜手書寫中華文明的燦爛篇章。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4年全國出版從業人員收入調查開啟!
去年你掙了多少錢?
歡迎掃碼參與不記名問卷調查!
分享、在看與點贊,商務君至少要擁有一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