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強調和調侃,消解了文物歸鄉的象征意義”
近日,一款以上海博物館館藏文物“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簡稱“蝠桃瓶”)為原型設計的文創產品,在網絡上引發“不尊重歷史”“消費文物苦難史”的爭議。據中新網報道,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內部正在就此事進行討論。
網友指出,這款冰箱貼的“發光功能”與“瓶底開孔”設計,與蝠桃瓶流落海外期間被填埋狗糞沙泥、改裝為燈座的特殊歷史形成了令人不適的呼應。甚至有人吐槽,“這相當于用鴉片紀念林則徐”。
圖源 網友視頻截圖
文創開發的本意,是讓文物以更加新穎有趣的方式走進現代人的生活。但創意不是創傷,尊重歷史不能調侃傷痛歷史。就像之前備受爭議的“魯迅文創”,制成冰箱貼可以,但惡搞成“黃毛迅哥兒”無疑觸碰了底線。如此隨意消費,哪里還有對歷史基本的敬意、做文物文創的誠意?
據了解,蝠桃瓶底部未被鉆孔,一度淪為燈座;而該款冰箱貼,不僅可以發光,底部還被“鉆孔”。該說這樣的設計是還原度高呢,還是過度還原、多此一舉呢?
有網友質疑:“做文創的人究竟有沒有好好做背調?”或許,文創設計者恰恰是做了背調,才有了這個“巧思”。殊不知,過度強調和調侃其被改造的“屈辱史”,反而消解了文物歸鄉的象征意義。
無論此款產品是否為博物館自主開發,館方都應該有責任進行整改,并深刻反思,給公眾一個真誠道歉。同時提醒相關行業,“文創”即以文為首,創隨其后,前提是要充分尊重歷史文化,堅守文化責任和社會責任。
文物歸鄉,承載著厚重歷史和民眾情感。2002年,香港收藏家張永珍女士以4150萬港幣的天價競得此瓶,創下了當時清代瓷器拍賣的最高紀錄。2004年,張永珍將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
捐贈儀式上,她說:“花瓶終于又回到了中國人手里,真的好開心。不想讓這獨一無二、具有歷史傳奇的稀有珍品再次流到國外,所以我今天把它捐贈給國家。”對此,我們應更多一份敬畏之心。
拒絕低俗惡搞、把握創作邊界,需在創新表達與歷史尊重間,找到最精準的平衡點。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任思凝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