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收藏家劉振春收到一塊金屬牌,上面的文字非常奇特,他隱約感覺到金屬牌不一般,于是找到好友幫忙鑒定,結果賣方要毀約。
張國林也是一名收藏家,專攻金屬器物,可他也看不懂金屬牌上的文字,只是鑒定出這是一塊古代的金牌,而且含金量很高。
兩人一籌莫展,對著金牌一通研究,居然在金牌的圓孔處發現一行簡體漢字:張字九十六號。
簡體漢字是現代社會的產品,怎么會出現在古代金牌上?最可能的原因是這塊金牌來自某個博物館,“九十六號”是文物的編號。
博物館的文物禁止交易,賣金牌的人又是從哪里獲得金牌的?劉振春和張國林都不敢深思,他們決定先穩住對方,再想其他辦法查探金牌的出處。
賣金牌的人名叫李獻功,家住內蒙古的索倫屯子,祖上世代為農,據他所說這塊金牌是在自家地窖里發現的。
發現金牌的時候,他剛剛創業失敗,原本想憑一己之力改變家族命運,誰料時運不濟,賠了個精光,還欠下兩萬元外債。
債主堵門討債,李獻功走投無路,忽然想起他父親曾提過他們家有一塊祖傳金牌,是成吉思汗的隨身之物,價值連城。
可父親臨終前并未將金牌傳給他,到底有沒有這東西還是個未知數。
碰碰運氣吧!
李獻功抱著這樣的心態回到老家,把房子里里外外翻了個遍,結果一無所獲,他不甘心,又鉆進地窖里翻找,終于讓他發現了這塊金牌。
金牌不知在地窖里放了多少年月,表面積滿灰塵,半點看不出原來的模樣,可等拂去塵土,立馬發出閃亮亮的金光,晃得人眼花。
李獻功不知道金牌的價值,又著急湊錢還債,這才通過他人介紹聯系上劉振春。
劉振春和張國林顯然不太相信李獻功的說辭,但也不想讓金牌失落,兩人決定以12000的價格收購金牌。
由于金額較大,一時間湊不出那么多錢,雙方約定先支付2000元定金,半個月以后再付尾款。
等李獻功離開后,兩人立即聯系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寄送金牌拓片,詢問博物館是否遺失過類似的文物。
很快,各大文物館發來回信:沒有文物被盜。
兩人懸著的心終于放下,可隨即又發生了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李獻功覺得賣虧了,要毀約,另外尋找高價買主。
交易雖然取消,但劉振春和張國林并未放棄研究金牌,最終發現金牌上銘文是忽必烈時期的八思巴文,很多刻有這種文字的文物,都被評為國家一級文物。
兩人再次找到李獻功,勸說他將金牌上交國家。
這段時間李獻功找了很多金店,想要將金牌熔成金子,結果處處碰壁,正不知道該怎么辦,碰巧這時劉張二人找上門來。
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李獻功最終決定捐獻金牌。
2000年,內蒙古大學副校長包祥教授接收了金牌,作為回報,他支付給李獻功5萬元,幫他解決債務問題。
包祥教授也給大家詳細介紹了金牌,原來這是元代的圣旨金牌,通常會跟隨圣旨一起下達。
在此之前,世上只有4塊刻有八思巴文的圣旨牌,且都是銀質,這塊金牌是獨一無二的,價值不可估量。
至于金牌上為什么會刻簡體字,李獻功也說不清楚,這也成了圍繞金牌的一大謎題。
素材來源:
「草原寶藏」圣旨金牌——新華網
百科:元朝圣旨金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