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潔泉
距離7月20日六盤水馬拉松(以下稱“六馬”)開跑倒計時12天。
7月8日晚9點左右,600公里外的廣西南寧,“鐵桿跑友”王光燕剛剛完成慢跑訓練10公里目標,備戰她的第十場“六馬”。
王光燕參加往屆“六馬”剪影。受訪者供圖
今年也是“六馬”的第十屆。“大小賽事跑了100多場,唯獨‘六馬’沒有落過一屆。”王光燕的堅持,是一場賽事與跑者的雙向奔赴。
依托得天獨厚的“涼資源”,“六馬”已從2013年的全國“銅牌賽事”躍升為金牌標桿。今年賽事規模再升級:設全程馬拉松、半程馬拉松、10公里跑與歡樂跑四大項目,報名人數達74018人,同比增16.8%,最終3.2萬人將站上賽道。
王光燕珍藏的“六馬”紀念品。受訪者供圖
數字躍升的密碼,藏在六盤水“花式寵客”的細節里。
“隨著參賽規模擴大,賽事服務和保障體系不斷升級。”六盤水市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成員王波細數今年的舉措:開通四趟“六馬專列”、招募3400名志愿者、抽調300余名醫護人員保障安全,警馬護跑團和急救跑者陣容全程守護,3800余個露天停車位免費開放,還有存包車這類微創新,都是為了讓賽后疲憊的跑者感受到暖意。
服務細致暖心,王光燕對此深有體會:“組委會每年準備都文創紀念品,連續參賽還賦予永久號碼,更有賽后中醫修復、羊肉粉體驗……這些潤物細無聲的服務,讓跑馬有了歸家般的溫度。”
往屆“六馬”現場 。趙樺攝
一場馬拉松推介一座城,服務引客,山水留客。依山傍水的六盤水,一直以來都通過賽道串聯明湖濕地公園、梅花山旅游景區等“天然觀景臺”。
“去年還帶親友多玩了幾天,美景美食樣樣出彩!”王光燕說,“海拔1800米的云端賽道以青山為幕,跑馬即觀光的體驗獨一無二。”
一日比賽、多日停留,一人參賽、多人消費。為延展“深度體驗”,多年來六盤水深度融合文體旅,通過文化沉淀、服務創新、產業聯動,將賽事升華為展示城市精氣神的窗口,旅游人氣逐年增長。
往屆“六馬”現場。趙樺攝
2025年以十屆為契機,六盤水馬拉松從傳統單日賽事升級為貫穿長達16天的綜合性體育文化季:十年記憶展、“涼都手伴”文創首店、避暑康養線路等已陸續登場亮相,“一日競賽”正變為“半月狂歡”。
賽事升級,品牌提質,“中國涼都”從“地理坐標”向“文化IP”跨越,十年來這場馬拉松已然激活了這座城。
賽事經濟延展到城市角落。荷城、貴州三線建設博物館等工業遺產正通過“馬拉松+”煥發新生,月照養生谷、梅花山旅游景區等康養項目借勢崛起,形成“辦一次賽、活一片區、興一產業”的連鎖效應。
往屆“六馬”現場。趙樺攝
城市骨架在奔跑中重塑新生。六盤水以“賽事+旅游+產業”激活“清涼經濟”,并打造“1+2+N”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實現從黑色經濟到綠色經濟,從單一資源型城市到國際康養旅游目的地的華麗轉身。
奔跑精神充盈著城市的精氣神。如今六盤水市中心城區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8.6個,市民跑步人口比例從2013年的2.7%躍升至17.9%,全民健身意識悄然扎根,“專業跑道”已成“全民舞臺”。
馬拉松早已超越賽事本身,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催化劑。
“鐵桿跑友”也變成城市代言人。累計來自5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23萬余名跑者都見證著整座城市的發展。“十年前要周折坐火車到曲靖中轉,如今高鐵四小時直抵賽場。”越來越多王光燕這樣跑者用腳步丈量城市風景,用心跳感受城市脈動。
人賽城三重奏,“六馬”不止賽事,仍在續寫更多城市故事。
2025年賽事倒計時,不斷換新的烏蒙山城已準備好用一場集體育、旅游、文化、商貿于一體的“盛夏盛宴”擁抱3萬余跑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