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575分,卻被父母趕出了家門。
樓道里,小凱第5次輸入家門密碼,電子鎖冰冷的提示音再次響起:“操作失敗”。汗水浸透了他的T恤,這個剛結束高考的少年癱坐在臺階上,手機屏幕亮著。而母親掛斷前的最后一句話是:“我不知道密碼。”父親只留下一句:“沒考上985,別想進家門。”
就在幾天前,這個湖南長沙長郡中學的畢業生查到了高考成績:物理類575分。這個超過湖南一本線60分的成績,在普通家庭足以開香檳慶祝,卻成了他被父母趕出家門的導火索。
驅逐離家
記者記錄下了小凱蜷縮在樓道角落的畫面時,這場家庭風暴已醞釀多日。父母不僅更換了智能鎖密碼,甚至故意將空調、電暖器全部打開,直至電費耗盡“逼”他出門。當小凱嘗試和父母溝通里時,電話那頭,母親以“在外出差”搪塞,父親則沉默掛斷。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湖南省頂尖名校長郡中學,小凱曾是閃耀的尖子生,滿墻競賽獎狀印證著他的天賦。但高三那年,一部智能手機改寫了人生劇本——從刷短視頻到通宵游戲,曾經的自律在算法誘惑前土崩瓦解。
“晚自習想溜就溜,凌晨一兩點還在玩手機。”母親向記者控訴時聲音發顫。當575分的成績單撕碎985夢想時,這個家庭積壓的矛盾終于爆發了。
名校光環下的殘酷對比
長郡中學的升學數據像座大山壓在全家心頭:今年710人突破600分,75人考入清北,一本上線率99.9%。在這所平均分超630的“學霸集中營”,575分確屬墊底。
更刺痛父母的是投入產出比。三年前小凱從縣城考進這所名校時,全家不惜重金支持。有網友算賬:“長郡一年的學費加生活費近十萬,普通家庭供得起幾個?”當曾經的驕傲變成“敗家子”,父親當眾撕碎了墻上的獎狀。
面對調解記者,父親拋出三個選擇:
一是回家守規矩復讀,明年必須沖進985
二是去縣城打工,每月領微薄生活費
三是嫌縣城工資低,可以去長沙,父母可以考慮出路費
撕裂的輿論場
事件曝光后,網絡聲浪形成鮮明對立。在湖南本地論壇,超七成家長支持父母:“長郡墊底等于浪費教育資源”,“手機毀掉的不只是分數,還有責任心”。甚至有家長直言:“我家孩子也這樣,就該這么治!”
但法律專家亮起紅燈:剛滿18歲的小凱仍屬“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民法典》規定父母有支付大學費用的義務,斷水電、換門鎖可能涉嫌家庭冷暴力。
“單純用分數評判孩子不夠,性格和態度同樣重要。”一位高中班主任的嘆息點出核心。當河南288分考生全家開香檳慶祝“盡力就好”時,575分尖子生卻被掃地出門——教育的價值尺度正在失真
教育困局的深層拷問
回看小凱的遭遇,藏著千萬家庭的焦慮縮影。父親那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暴露了傳統管教與現代青少年心理的劇烈碰撞。
心理咨詢師林成曾提醒類似案例的家長:“高考失利的孩子需要疏泄情緒,此時指責可能引發極端行為。”2013年泉州某重點中學尖子生因考取二本被責罵,離家出走后留書:“別找我,沒臉回家。”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當社會將“名校=成功”的公式植入家庭教育,親子關系便成了分數捆綁的利益共同體。有教育學者直言:“教育不該是達標獎勵、不達標懲罰的KPI考核。”
結語
小凱最終選擇暫住親戚家。記者最后一次聯系他時,少年正翻著復讀資料,手機安靜躺在背包底層。而長沙某電子廠招工啟事上,“高中畢業”的應聘要求被紅筆圈起——那是父親給的第二條路。
長郡中學的喜報仍滾動著清北錄取名單,校門外,288分考生的慶功宴照片在朋友圈刷屏。教育的吊詭之處正在于此:有人墊腳觸碰天花板,有人彎腰撿起地板上的生機。當分數成為親情唯一的量尺,量出的不過是時代的焦慮裂痕。
網友熱議:575分被趕出門,是父母心狠還是用心良苦?歡迎在評論區說出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