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貝塔商業
這個夏天,很多商場的命,是被小孩和高溫一起救回來的。
進入七月份,連續高溫,局部地區逼近40℃,可能最高興的是商場。再加上騰訊和網易同步上線“暑期限玩日歷”,未成年人整個假期游戲時間總共不超過27小時,室外太熱、游戲受限,去哪消磨漫長假期?
答案成了:商場。
今年全國商場的日子并不好過。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購物中心平均空置率創下近四年新高,超過三成項目空置率超過10%,一些中小商圈人氣持續下滑,老舊項目只能靠臨時展、短租攤位續命,連一線城市都難獨善其身。
但就在這片蕭條里,有些商場的冷氣剛開沒幾天,就已經人滿為患。不是因為打折促銷,不是哪個明星品牌入駐,而是:暑假帶娃的人來了。
如果你最近去過商場,大概率也見過這樣的畫面:孩子在淘氣堡里瘋跑,大人拿著一杯奶茶靠墻“發呆”,一待就是四五個小時;不遠處的親子餐廳、童裝店、母嬰用品展區人氣爆棚;一些高端商場甚至在空中花園搞起動物主題市集。
曾經主打“潮流生活方式”的購物中心,為啥如今成了城市里的“帶娃基地”?
從“年輕人不買單”,到“娃是商場的發動機”
中國的商場,這幾年人越來越少了。
過去幾年,線上消費沖擊、直播電商崛起,讓大批線下商圈陷入“人來了但沒消費”的怪圈。年輕人是來吹空調的,不是來買東西的;拍照打卡完就走,一杯9.9奶茶撐不起四層樓的租金。
疫情之后,情況并未好轉。2024年多地空置商鋪率刷新紀錄,一線城市也未幸免。上海愛琴海室外區淪為臨時倉庫,七浦路曾經日進斗金的檔口,如今空鋪率高達90%。
一位在北京CBD做商場招商的人說得很直白:“早年講人氣,現在講場景。現在連場景都快講不下去了。”
可正在大家說商場“要完了”的時候,有人發現了個意外的“流量發動機”:孩子。
以石家莊東勝廣場為例,周末兒童樂園爆滿早已常態化,而與之配套的奶茶店、餐廳、母嬰用品店、生鮮超市、親子服裝品牌,也隨之迎來久違的客流。商場沒改裝修、沒上新品牌,但靠著兒童游樂區就實現了“間接復蘇”。
這背后是一種新的消費模型正在成型:孩子負責引流,家長完成轉化。
而且他們“來得早、走得晚、買得多”:一個家庭在商場的平均停留時間超過4小時,是情侶、白領人群的4倍;而80%的家庭中,兒童相關支出占比高達30%-50%。美團數據顯示,今年親子活動相關搜索同比激增129%,兒童樂園增長率更是高達389%。
這不是偶然,是一場正在全國發生的客群更替:年輕人走了,家長們扛起了商場的水電費和租金。
真正買單的,不再是潮人和白領,而是那個拖著娃、提著袋子的普通年輕父母們。
高溫和“帶娃剛需”成了商場的續命稻草
熱,只是表象。
真正讓親子家庭扎堆商場的,是這幾年家長們越發清醒的生活選擇。
不是不想帶孩子去遠方,而是現實壓根不允許。
周末兩天,一天還得留給補覺和收拾屋子,真正能全家出動的時間,少之又少。長途親子游成本高、時間緊、還容易讓大人比孩子更累,年輕父母早就意識到:頻繁出遠門,不僅不現實,也未必劃算。
在“想陪伴但又不想太累”的雙重拉扯下,商場成為一個低門檻、低成本、還不失陪伴感的折中方案。
吃飯、玩耍、學習、休息,一站式搞定。孩子瘋玩,大人松弛。最重要的是:不用大動干戈,不用開車跑遠,不用擔心天氣,一家人說走就走,性價比拉滿。
越來越多新商場也看穿了這一需求,主動從“購物中心”變成“遛娃中心”。不是搞幾個滑梯就算親子友好,而是把空間動線、場景體驗、服務體系都圍繞家庭客群重新打磨。
比如北京頤堤港,頂層巨型玻璃穹頂灑下自然光,孩子追光奔跑,大人刷手機放空,一坐就是一下午;新奧購物中心在地下樓層搞起了“釣蝦趕海”,一邊是孩子摸螃蟹,一邊是家長試吃對面進口食品區的新茶飲。
這些并不是刻意制造儀式感,而是順應家庭的真實生活節奏。
家長越來越知道,自己不是在為孩子“找樂子”,而是在尋找一種“輕松的共處”。既能讓孩子放電,又能讓自己喘口氣;既有陪伴感,又有個體空間。
于是,過去“孩子玩、大人等”的模式逐漸被淘汰,現在流行的是“孩子玩得瘋、大人也不無聊,順便還能買點該買的、吃頓想吃的”。
比如上海新世界城則在非遺紙鳶的親子課堂中,插入文化體驗環節,更細節的是,不少商場游樂場和餐廳、文創、超市的聯動越來越緊密,套餐、積分、打卡任務花樣不斷,家長也能參與動手,小朋友尖叫的同時,家長拍照發圈,心里也滿意。
這套組合拳的核心邏輯只有一個:讓家長覺得,“這趟來得值”。
不是旅游不香,而是商場更穩。
高溫是一時的刺激,真正推動家庭走進商場的,是一種更理性、更舒適的生活共識:既不辜負陪伴,也不勉強自己。
親子經濟不是解藥,可能是商場最后的牌
眼下,越來越多商場開始“親子化轉型”,但現實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搞親子”看上去門檻不高,真要落地,卻很容易走形。
不少地方一上來就是“套模板”:淘氣堡+卡通貼紙+門口一個“親子樂園”指示牌,就想吸引帶娃家庭進場。結果孩子十分鐘玩膩了,大人刷完手機無聊到發呆,一張一大一小的門票花了幾十塊,感覺還不如小區廣場遛彎。
同時,項目越多,體驗和安全問題就更難把控: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很多商場連基礎運營都沒解決,只想著“蹭熱點”“搞流量”。但親子家庭對體驗感和安全性極其敏感。游樂設備陳舊一點、工作人員態度敷衍一點,哪怕只是一次摔跤事故,家長的信任就可能徹底崩塌。
很多商場還忽視了一個現實:家庭消費本身也在分層。有人看重性價比,49元的考古樂園就能滿足周末剛需;也有人愿意為444元的樂高中心買單,希望孩子“玩中有學”。
但問題是,大多數商場既沒有品牌整合能力,也沒有運營體系,硬湊一堆親子業態,看上去熱熱鬧鬧,實際留不住人,更談不上復購和轉化。
更何況,孩子畢竟也在變少。
未來能帶孩子來遛彎的家長,只會越來越少。就算做出了“最牛親子場”,也很難扛起整個商場的基本盤。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當孩子不再足夠多,該拿什么留住客人?
這個答案,必須回到商場的本質:不是靠哪個項目吸引流量,而是靠場所本身滿足人最底層的線下生活需求。
未來的商場,不該只想著怎么搞定帶娃家庭,而是該去想,怎么讓大眾重新愿意走進來。
不是來拍照、打卡、躲熱,而是來真實消費、放松自己。
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很多年輕人根本懶得進商場。
一部手機就能下單、一杯咖啡就能續命,一頓外賣、一場短劇、一輪直播就能打發周末。你要他們進來,就必須有足夠的理由:比外賣好吃,比線上便宜,比短視頻更有趣,比社交平臺更真實。
能不能做到,關鍵不在IP,不在裝修,而在“有沒有從顧客的真實需求出發”。
商場需要重新梳理“人、貨、場”:不是多一個親子項目、多一個美陳設計,而是要有意識地構建真實的“生活節奏”:父母看劇的地方、情侶約會的首選、社恐也愿意待著的咖啡館、還能順手剪頭發、甚至做心理咨詢的第三空間。
簡單說,商場要把“陪伴”這兩個字學明白:不是只有孩子需要陪伴,所有人都需要。
那些搞得出親子閉環的商場,只是先走一步;能構建出真實生活氛圍的,才能笑到最后。
親子經濟是是現實的權宜之計。但不是終點。能否走出這一輪紅利,取決于一個核心問題:
在短視頻、直播充斥的時代,商場到底憑什么把人從線上拽回來。
親子經濟的崛起,本質是一種“無奈的優解”。
一方面,家庭陪伴的剛需把人拉回了線下,另一方面,商場作為“第三空間”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義。這里不只是消費場所,更逐漸承擔起公共空間、教育場域、心理放松和社交鏈接的多重職能。
但這并不意味著商場的出路靠孩子來決定。
孩子是入口,生活才是留量。真正活得夠好的商場,不是靠某個爆款項目走紅,而是能持續讓人愿意待著——舒服、松弛、有生活味。
下一場戰役,就在于如何服務好每一個愿意出門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