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關稅將于2025年8月1日開始實施,“該日期沒有變化,以后也不會改變”。可能未來兩天向歐盟發征稅函。此外,特朗普在內閣會議上表示,他仍在計劃對包括藥品、半導體和金屬在內的特定行業征收關稅;將對銅征收50%的關稅,對藥品征收高達200%的關稅。隨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稱,銅關稅將于7月稍晚或8月1日到位。對制藥、半導體領域的調查將于月底完成。
從當前全球醫藥行業的版圖來看!
美國當下的技術優勢不會被稅收抑制,要想研發,友岸可選的對象也很多,美國在生物制藥領域的研發投入占全球近 40%,擁有輝瑞、默沙東等巨頭主導的創新藥管線,各項指標除生物醫藥投入外,都是全球領先的。
2025 年全球 TOP10 暢銷藥中,美國企業占據 7 席,包括 GLP-1 類藥物和 PD-1 抑制劑。這些藥物的研發周期長達 10-15 年,且依賴專利保護,關稅政策難以動搖其技術壟斷地位。
比如美國在合成生物學與新興療法的先發優勢顯著,而且美國通過《國家生物技術和生物制造計劃》投入超 20 億美元,推動了合成生物學技術產業化的發展。尤其是在細胞治療( 比如CAR-T)和基因編輯(如 CRISPR)領域,美國企業占據全球 70% 的臨床試驗管線,技術領先地位至少持續 5-10 年。
同時,得益于美國良好的一級市場融資氛圍,美國生物醫藥領域年融資額超 400 億美元,占全球 60% 以上,硅谷、波士頓等醫藥創新集群,更是吸引了全球最頂尖的科學家,哈佛等大學在醫藥領域的研發排名也長年位于全球TOP。
但中國生物醫藥的“deepseek”時刻,也即將來臨!且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也正在摧毀美國的研發體系,削弱了其研發基礎!
不過,關稅會對化藥產生不少的影響,尤其是基礎類的仿制藥等!
美國 80% 的活性藥物成分(API)依賴進口,其中 60% 來自中國。以抗生素為例,美國阿莫西林原料藥 90% 由中國供應,本土產能引性價比問題自 2004 年后完全消失。關稅會導致原料藥成本激增,例如青霉素工業鹽價格可能從 15 美元 / 公斤升至 45 美元 / 公斤,直接推高仿制藥價格 30%-50%。
而仿制藥市場是最脆弱的醫藥市場,美國仿制藥市場規模超 1500 億美元,其中 40% 依賴印度供應。印度 75% 的原料藥又來自中國,形成 “中國 - 印度 - 美國” 的三角供應鏈。若關稅引發印度反制,美國仿制藥短缺可能從當前的 323 種增至 500 種以上,涉及抗生素、糖尿病藥物等基礎治療領域,這其實又會打臉特朗普所謂的基礎病要暴利改革,就算你糖尿病基礎藥療程價格做到全球最低,但買不到有啥用!
特朗普的關稅,本質上是希望產能回流,但是,很多產業需要一個建設的過渡期,比如建設一座合規的 API 工廠需 20 億美元和 5-10 年周期,且生產成本是中國的 3-5 倍。即便美國政府提供補貼(如生物制造計劃中的 50 億美元激勵),短期內也難以填補缺口。部分醫藥巨頭,如輝瑞計劃在特拉華州建設的原料藥基地,但預計 2030 年才能投產,產能堪堪夠滿足美國 5% 的需求,這種個案不足以影響整體!
從美國藥企的應對來看,主要依靠友岸外包和技術替代!
其中近岸外包主要是在墨西哥、愛爾蘭等地布局。其中,最有名的案例就是默沙東將 Keytruda(帕博利珠單抗)的部分生產轉移至愛爾蘭工廠,利用當地低12.5%的稅率和歐盟市場準入優勢,已經實現了規避關稅成本!
另一種就是技術替代:通過連續生產技術,尤其是連續流化學和 3D 生物打印,美國藥廠正逐步減少對傳統 API 的依賴,禮來已將部分中間體生產轉為生物合成工藝,成本降低 40%,我國也有不少院士正在從事此類商業化方向,不過市場目前集中在保健品、化妝品方向,比如最近大火的麥角硫因,這是因為中美兩國API基礎完全不同!
但美國也不傻,其整體關稅基礎上,還會有不少豁免清單,美國可能將抗癌藥、罕見病藥、孤兒藥等關鍵品種排除在關稅之外。從2025 年 4 月的關稅豁免清單上看已包含胰島素、抗瘧疾藥等 4 類藥品,占進口額的 15%。
同時,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HHS)也正在計劃建立 API 國家儲備機制,首批儲備金額達 20 億美元,重點覆蓋抗生素、抗病毒藥物等品類,以保障美國市場的不時之需!
而醫藥談判,是美國與印度、歐盟的關稅雙邊協議重中之重,比如,美國要求印度開放農業市場,那么美國就可能將其仿制藥關稅從 200% 降至 50%。
從后續的發展看,美國的關稅政策,正計劃加速全球醫藥產業鏈 “去中國化”,比如印度通過 “PLI 計劃” 投資 15 億美元扶持本土 API 產業,目標是在 2030 年實現 70% 自給率,而越南、馬來西亞則在積極承接低端仿制藥產能。
同時,美國也在推動新的技術標準話語權,美國通過 FDA 認證和 ICH 指南主導全球藥品質量標準。中國 API 企業需通過 FDA 現場檢查才能進入美國市場,這種技術壁壘將長期維持美國在高端市場的優勢。
而在關鍵的人工智能領域,AI藥物設計也正在重塑行業格局,這將改變當下我國龐大的藥物代研產業!美國企業,如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 已經成功利用 AI ,將新藥發現周期從 5 年縮短至 18 個月,而中國企業在該領域的投入僅為美國的 1/3,主要問題是受限于大模型的原生問題及硬件供應不穩定!
因此,綜上所述,美國在醫藥制造領域的優勢呈現 “創新藥高筑墻、仿制藥補短板” 的二元格局。關稅政策雖可能在短期內推高藥價、加劇供應鏈風險,但其核心競爭力:研發投入、知識產權和新興技術布局仍難以被撼動。
長期來看,美國企業將通過技術創新(如合成生物學)、供應鏈近岸化(如墨西哥基地)和政策工具(如豁免清單)對沖關稅沖擊,同時利用全球分工重構鞏固高端市場地位。然而,原料藥依賴和仿制藥短缺問題仍將是其難以根治的結構性弱點,本土產業復蘇也不會這么快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