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2017年溫布爾登網球錦標賽上,司線員(左一)在場邊觀賽。
英國《衛報》7月2日文章,原題:看看沒有司線裁判的溫網,然后告訴我:你真的希望生活完美無缺嗎? 這是完美的溫網。陽光明媚,英國選手狀態火熱,就連判罰也近乎完美。這項賽事在延續148年后首次宣布,不再需要那些長期作為精準裁決者的人類司線員。取而代之的是AI和銳眼機器人,它們實時分析18組鏡頭畫面。現在一切都很完美,但這算進步嗎?開賽首日就有選手抱怨,雖然電子判罰精準無誤,但設備音量過低導致他們聽不清裁決。
從某種程度上說,溫網只是在順應潮流。澳網、美網以及眾多低級別職業賽事早已告別人類司線員,改用電子判罰。球員們對此求之不得,他們瘋狂追求完美,短暫而激烈的職業生涯很難承受他人人為失誤的代價。
雖然終有一天我們會習慣司線員的缺席,甚至忘記他們曾在此高聲宣判的歷史。但此刻,看看沒有邊界守衛的中心球場,少了那套標志性的司線員輪換儀式,令人悵然若失。
在網球四大滿貫賽事中,唯有法網仍抗拒驅逐司線員,堅守傳統。當溫網提出改革計劃時,一位資深司線員不僅表達了突然被拋棄的痛苦,更擔憂司線員作為連接精英賽事與基層網球的關鍵紐帶將斷裂。
今年法網期間,法國網球聯合會主席吉勒·莫雷頓被問及為何堅持在紅土賽場保留人類司線員。他表示,電子判罰仍有10%誤差率,雖不排除未來變革,“但我們需要這些全年服務于各級賽事、在小俱樂部推廣網球的人。若失去這些裁判,對法國網球發展絕非好事。”
或許溫網的選擇符合歷史必然,但我們需要思考完美的代價。就像足球迷對VAR(視頻助理裁判)系統的矛盾心理:它本應帶來完美判罰,卻奪走了比賽的激情。我們既不愿容忍重大誤判,也不愿因機器捕捉到毫米級越位而扼殺精彩進球,更不想為等待“完美裁決”中斷慶祝。我們希望因主裁判犯錯而輸掉比賽嗎?當然不想,但正是人類的可錯性讓競技體育充滿血肉溫度。
當AI能處理一切時,我們必須直面一些難題。我們想要的是完美,還是足夠好就行?我們是否珍視人的價值?若將決定權交給科技巨頭和資本,未來社會恐將偏離我們的期待。機器在某些領域確實更出色,但人性無可替代。超市收銀員的微笑、銀行職員比機器人更機智的調侃,還有那些曾為溫網增添魅力的人類司線員。他們雖不完美,但消失后必將令人懷念。(作者休·繆爾,林悅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