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之畔,熱鬧非凡。
港交所鑼聲喧天,盛況空前,熱鬧非凡,擠滿了投資人。
7月9日,藍思科技(06613.HK)、FORTIOR(峰岹科技,01304.HK)、訊眾通信(02597.HK)、極智嘉(02590.HK)、大眾口腔(02651.HK)五家公司在港交所齊敲鐘。按當日上市市值算,五家公司總市值約1500億港元。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此前6月30日港交所披露的發售公告,原定有6家公司于今日在港交所上市。但六家公司其一的首鋼朗澤在上市前夕,因涉訴推遲了上市時間。
圖/6月30日披露的發售公告
盡管首鋼朗澤缺席,但五家公司同時在港交所鳴鑼上市,場面依然壯觀。
如此這般熱鬧景象對于近日的港交所而言,已成常態。6月10日,新琪安、Metalight(元光科技)、容大科技在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6月23日,藥捷安康-B、佰澤醫療、三花智控在港交所上市;6月26日,穎通控股、周六福、圣貝拉同日港交所上市;6月30日,云知聲、IFBH、泰德醫藥三家公司齊登港交所……
據融中財經統計,今年6月至今,港交所一共迎來23只新股IPO上市。若只集中統計2025年上半年情況,港交所迎來42只新股,新股首發募集資金累計約1070億港元,較2024年上半年同比增長688%,且已超過2022—2024年全年水平。
正如港交所主席唐家成在6月20日舉行的港交所成立25周年慶典上透露,目前有190家公司排隊等待上市,“下半年,我們將再接再厲,吸引更多公司到香港上市。”
港股一路狂飆,“遺址論”自然隨之土崩瓦解。
雙重上市潮起
7月9日的港交所,鑼聲注定要響得格外悠長。
藍思科技、訊眾通信、峰岹科技、極智嘉、大眾口腔,這五家來自內地不同產業、不同地域、不同成長階段的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在這一天齊聚港交所。當鐘聲敲響,不僅是內地企業在資本市場“香江會師圖”的集體亮相,更是一幅中國經濟韌性轉型與市場信心復蘇的生動縮影。
其中,由湖南女首富周群飛帶隊赴港IPO的藍思科技,是其中最具分量的名字,也是聚光燈下的焦點。
這家早已在A股創業板上市多年的消費電子巨頭,此番赴港二次上市獲得了不少投資人的青睞,上市首日開盤價報18.88港元/股,當日股價不斷拉高,總市值超1100億港元。值得一提的是,為藍思科技此次IPO保駕護航的基石投資者陣容同樣十分龐大,包括小米集團旗下Green Better、世運電路旗下世運線路板、UBS AM Singapore等十家機構,合共認購約1.91億美元(約14.99億港元)的發售股份。
談及藍思科技,“果鏈”企業是如何也繞不過的話題。畢竟從第一代iPhone開始,藍思科技幾乎參與了蘋果每一代、每一款新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包括iPhone、iPad、Apple Watch、Mac和Apple Vision Pro等。
然而,藍思科技對蘋果的依賴并非沒有代價。2016年,當iPhone銷量出現自2007年發行以來的首次下滑時,藍思科技來自蘋果的營收也同比減少了30.80%,導致公司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年營收負增長。而“成也果鏈,敗也果鏈”,也成為果鏈巨頭藍思科技此后多年難以擺脫的桎梏。
眼下,赴港上市于藍思而言遠不只是多一個融資渠道那么簡單,而是其在加速擺脫單一客戶依賴的嘗試。公告顯示,藍思科技募資中約48%將用于豐富與擴展產品及服務組合;約28%用于擴大海外業務布局;約14%用于提升垂直整合智能智造能力;以及約10%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從手機玻璃到汽車中控屏、AR設備甚至人形機器人部件,藍思正從“中國制造”朝著“中國智造”努力轉身。
與藍思科技同屬“A+H”雙平臺模式的,還有來自深圳的峰岹科技。這家專注電機驅動芯片設計的半導體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后繼續選擇港股作為國際化跳板。以120.5港元的高定價登陸,募資近20億港元,首日高開報130.8港元/股,市值約142億港元。
在芯片國產化浪潮中,來自深圳的峰岹科技代表的是硬科技領域的“隱形冠軍”——規模或許未達千億,作為一家專業的電機驅動芯片半導體公司,致力為各種電機系統提供高質量的驅動和控制芯片,以及電機技術的咨詢服務,悄然嵌入全球工業設備、運動控制、電動工具、消費電子、智能機器人、IT及通信等驅動控制領域。
無獨有偶,在“A+H股”外,還有搶灘“新三板+H股”賽道的訊眾通信。
成立于2008年的“小巨人”訊眾通信,目前為新三板掛牌公司,是中國較早涉足云通信服務的企業之一,主要為企業及公共部門提供云通信服務、基于項目的通信解決方案及其他通信相關服務。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4年收入排名計,訊眾股份是中國最大的全棧式云通信服務提供商。公司是中國最早提供云通信服務的提供商之一,也是中國少數能夠提供AI驅動的通信服務的提供商之一。
上述A股公司的選擇并非個例。
2025年以來,港股市場熱度持續攀升,多家A股龍頭企業加速布局資本市場,謀求赴港上市。據融中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已有半百家A股上市企業遞表港股,宣布將沖擊港股IPO的不乏立訊精密、長春高新、紫光股份等A股龍頭企業。且6月以來更是有海天味業、三花智控、安井食品、藍思科技、峰岹科技等A股公司順利登陸港交所。
赴港熱潮之下,還將有源源不斷的A股公司赴港IPO。
獨角獸、區域王者齊聚港交所
若說上述三家公司是“老兵新傳”,那么估值150億元的獨角獸極智嘉則帶著新經濟的光環疾馳而來。
這家成立于2015年的物流機器人企業,備受資本青睞。招股書顯示,極智嘉在IPO前累計融資約40億元,華平投資、紀源資本、英特爾和螞蟻集團等均涉獵其中。此次IPO,極智嘉引入了包括雄安機器人、Arc Avenue、Eastspring Investments、億格在內的4名基石投資者,合計認購公司約9130萬美元的發售股份。
獨角獸極智嘉的故事,始于清華學霸鄭勇。
2015年初,鄭勇和幾位清華校友圍著一臺笨拙移動的機器原型陷入沉思。曾任職于工業自動化公司ABB集團機器人部門、后轉型為投資人的鄭勇,在看過亞馬遜Kiva機器人的視頻后,毅然放棄金融生涯,決意打造中國版智能倉儲機器人。并不是技術出身的鄭勇在朋友的引薦下,找到了時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教師的李洪波。在一番交談后,兩人一拍即合。
彼時,包括鄭勇和李洪波在內的創始團隊都是兼職,幾個人白天要忙自己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之余才能推進各自的任務,到了周末才有空坐下一起碰頭討論并開始新一輪的趕進度。就這么“極限”夜以繼日地摸索,他們花了四個月讓機器人踉蹌跑起來;又經兩個多月攻堅,后臺通信系統終于接通——一臺原型機終于誕生。
2015年7月,離職全心投入創業的鄭勇帶著原型機,找到天貓商超的倉儲管理服務提供商心怡物流。在看過極智嘉的原型機、技術鏈條和團隊展示后,彼時也在尋找提升物流效率方法的心怡物流看上了這個項目。同年9月,極智嘉獲得了心怡物流1000萬元天使輪融資。
資本敏銳嗅到變革氣息。在天使輪融資后,極智嘉又拿下火山石資本、高榕創投、華平投資、紀源資本等多家知名創投的投資,估值一度達150億元。
目前,極智嘉的全球足跡已覆蓋40余國,成為沃爾瑪、豐田、西門子、寶馬等眾多國內外知名品牌的智慧物流合作伙伴,在2024年全球AMR(自主移動機器人)市場份額中位列第二,市占6.2%。
當硬科技企業占據主流敘事時,“區域王者”大眾口腔則代表了產業生態的另一極——按2024年所得收入計,大眾口腔在華中地區所有民營口腔醫療服務提供商中居第一位,占市場份額約2.4%。經過多年的布局擴張,大眾口腔的醫療機構數量從2022年的77家增長至2024年的92家。其中包括4家營利性口腔醫院、80家營利性口腔門診部和8家營利性口腔診所,分布在湖北、湖南兩省的8個城市。
業績方面,2022年至2024年,大眾口腔的營收分別為4.09億元、4.42億元和4.0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5645萬元、6703.8萬元和6250萬元。
上市后,“擴張”成了大眾口腔的計劃。
據披露,大眾口腔此次募資約35.0%將用作于武漢及其他華中地區城市建立新口腔醫療機構;約25.0%將用作收購口腔醫療機構;約10.0%將用作升級及翻新部分現有的口腔醫療機構;約10.0%將用作優化公司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及信息技術系統;約10.0%將用作發展醫療專業團隊以進一步支持口腔醫療服務網絡的持續增長;約10.0%將用作營運資金及一般企業用途。
五家公司的集中上市,絕非孤立事件——2025年上半年40余只新股上市、募資超千億港元,較去年同期激增7倍;僅今年6月,70余家公司遞表港交所,數量位居近幾年的月度新高,其中多家企業謀求“A+H”架構。
眼下,五記鑼聲最終匯成一道悠長的回響,而資本與產業的故事仍在延續。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未來這幾家企業有望實現更大的突破和發展,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價值。
港交所,IPO爆了
顯而易見,港交所的IPO熱潮還在繼續,7月9日只是其中一個節點。
正如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在其網志中所言,港股2025年勢頭持續向好,2025年上半年,恒生指數累計上升20%,升幅位列全球前三位,以點數計,是港股市場歷來最大的上半年升幅。IPO申請持續增加,ETP產品交投活躍,成為支持港股流動性的生力軍,市場普遍看好港股及新股市場下半年的表現。
根據畢馬威最新發布的《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2025年中期回顧》,2025年上半年全球IPO市場共籌集609億美元,上市宗數達544宗。其中,香港以1071億港元(約合139億美元)的集資額獨占鰲頭,較2024年全年增長22%,上市宗數達42宗,涵蓋主板、GEM轉板及De-SPAC項目。美國兩大交易所緊隨其后,但集資總額同比下降8%;上海證券交易所和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分列第四、第五位。
圖/【KPMG China】中國內地和香港IPO市場:2025年中期回顧
值得一提的是,港股2025年上半年IPO集資額為近十年來同期第二高,僅低于2021年歷史峰值。目前,香港主板上市申請宗數已超200宗,涵蓋制造業、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多元領域,預計全年IPO數量將達90至100家,集資總額有望突破2000億港元。
但誰能想到,僅在一年多時間前,市場充斥著“香港變‘國際金融中心遺址’”的聲音。
回顧整個2023年,港股IPO市場整體表現相對清淡,IPO募集資金規模和往年相比也明顯下滑。Wind數據顯示,港股2023年70家主板上市公司的總募資額合計約為463億港元,較2022年的1046億港元同比下跌56%;平均募資金額為6.6億港元,同比下降43%。全年募資額創十年來的新低,主要原因為上市新股數量的減少,以及缺少大型的IPO。
2023年,港股淪為了全球第六大IPO市場。與之相比的,是唱衰香港的聲音不絕于耳。
時間回到2024年3月,彼時剛履新一周的港交所CEO陳翊庭出席活動,在采訪時對網絡批評香港為“國際金融中心遺址”作出了反駁。陳翊庭稱,有關評論過于片面,香港金融中心底氣很強,有一流銀行、保險、證券機構,亦有法治、簡單稅制等制度優勢,不是一兩天可被取代,亦不能因股市短期挑戰而斷言香港不再是國際金融中心。
時隔一年,“國際金融中心遺址”改頭換面。隨著地緣政治格局演變,香港將成為全球資本配置中國資產的核心平臺,2025年或重奪IPO集資額全球榜首。
這離不開中國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支持。2024年4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即新“國九條”)后,證監會發布了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港上市,激活香港市場。2024年8月23日,港交所下調特專科技公司上市時的市值門檻,同時下調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并購交易最低獨立第三方投資額,并對第三方投資者的獨立性做了重新規定。
政策之下,港交所在2024年有了回暖跡象。2024年,港股共70只新股IPO上市,上市新股數量與2023年持平。不過,2024年新股首發募集資金累計約876億港元,遠超2023年的463億港元,同比增長89%,背后離不開大型IPO上市的拉動,如美的集團H股上市實際募資356億港元,占全年IPO募資額的40.64%。
進入到2025年,這一復蘇動能進一步強化。
政策方面持續發力。在2025年5月7日國新辦舉行的“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發布會上,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表示,未來將不斷深化市場開放,大力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大力支持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穩步推進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納入港股通,支持在港推出跨境投資和風險管理產品的對港合作的各項舉措。”
展望未來,如陳翊庭所示,中國已經是世界上第二大資本市場,這是內地的幾個交易所及港交所多年耕耘的成果。接下來,需要把中國資本市場打造成為多層次的市場體系,而在多層次的市場體系中,幾個交易所可以優勢互補、錯位發展。
香江之畔的資本活水奔涌不息,期待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港交所敲響上市銅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