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25年四川省殘疾人舉重錦標賽的大幕在廣元澳體中心籃球館緩緩拉開,一群特殊的表演者用他們的熱情與堅持,為這場體育盛會點燃了最溫暖的開場。來自廣元市特殊教育學校的31名智力障礙與聽力障礙學生,帶著《中國龍》鼓舞、《武曌茶禮》茶藝表演、《追夢少年》籃球操三個精心編排的節目走上舞臺,用20天的勤學苦練,在聚光燈下綻放出生命的璀璨光芒。
學生:在無聲與困頓中追逐光芒
“一、二、三……”在沒有聲音的世界里,聽力障礙學生們緊盯著指導教師的手勢,用肢體的每一次擺動詮釋對節奏的理解。《中國龍》鼓舞表演中,他們揮動鼓槌的雙臂因訓練而酸痛,卻始終保持著整齊劃一的動作——鼓點落下時,龍紋鼓面震起的不僅是聲波,更是他們對“突破自我”的吶喊。智力障礙學生們在《追夢少年》籃球操中一遍遍重復著運球、傳球動作,籃球撞擊地板的聲響,成為他們感知世界的獨特節拍,即使記不清動作順序,也會在同伴的眼神鼓勵中重新站定,用笑容化解訓練的疲憊。最令人動容的是《武曌茶禮》表演環節。聽力障礙學生需要在完全安靜的環境中完成“溫杯、投茶、注水”等系列動作,為了讓指尖精準感知水溫,她們在訓練中無數次伸手試探杯壁,哪怕被熱水燙紅指尖也只是擺擺手示意“沒關系”;學生王心一總記不住茶藝流程,便在手心寫下“醒茶—分茶—奉茶”的字樣,休息時就攤開手掌默默背誦。這些在常人眼中簡單的動作,他們需要用數十倍的時間去記憶、去磨合,20天里磨破的舞鞋、浸滿汗水的訓練服,都是他們追逐光芒的見證。
家長:用信任搭建通往舞臺的橋梁
“孩子回家說要參加表演,我簡直不敢相信。”智力障礙學生陳思雨的母親回憶起接到通知時的場景,眼眶微微泛紅。最初,許多家長擔心孩子無法完成高強度訓練:智力障礙學生賈楊文的爺爺曾反復詢問“他連鞋帶都系不好,真的能上臺嗎”。但特校教師的堅持與專業打消了他們的顧慮。學校建立了“每日訓練反饋群”,教師們用視頻、照片記錄學生的每一點進步——今天文文能獨立完成籃球運球了,明天涵涵在鼓點節奏中跟上了節拍……家長們從最初的忐忑不安,逐漸轉變為互相打氣。平日里因孩子的特殊狀況而沉默的家長們,此刻正用最樸素的方式,為孩子們搭建起通往舞臺的信任之橋。
教師:以匠心雕琢每一個生命的可能
“這群孩子的世界里,沒有不可能,只是還沒找到適合他們的方法。”特校音樂教師劉婧婕揉著因示范動作而酸痛的肩膀說道。為了讓31名不同障礙類型的學生完成協作表演,教師團隊(劉婧婕、趙勻菲、毛立業、鄧麗亞、滿虹伊)整整用了3天時間拆解動作。20天里,教師們每天從上午9點守到傍晚8點,用手語、圖畫、肢體示范搭建起溝通的橋梁,甚至有教師自費購買防滑手套、茶藝茶具,只為讓學生在訓練中更舒適。“看到他們在臺上完成表演的那一刻,所有熬夜編舞、反復調整動作的辛苦都值了。”劉婧婕老師指著舞臺上笑靨如花的學生們,眼角泛著喜悅的淚光。當《中國龍》的鼓點落下最后一個音符,當《武曌茶禮》表演中茶杯輕叩桌面的脆響與觀眾掌聲交融,沒有人在意他們是否是“特殊”的孩子——他們是一群用汗水澆灌夢想的追光者,用日復一日的堅持證明:每個生命都能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綻放獨一無二的光彩。
這場20天的堅守,不僅是一次開幕式表演,更是一曲生命綻放的樂章。它讓我們看見:在無聲的世界里,鼓點可以成為心靈的吶喊;在困頓的迷霧中,堅持能夠照亮前行的道路。而這背后,是學生們不向命運低頭的倔強,是家長們不離不棄的守護,是教師們匠心育人的擔當。他們共同用行動詮釋著:只要我們用心,孩子們都能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做閃閃發光的自己”。
文字 | 李興佳
圖片、視頻 | 李興佳、張學智、毛立業
編輯 | 林澤毅
一審一校 | 李興佳
二審二校 | 楊渝虹
三審三校 | 李 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