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前言
在如今互聯網高度普及的時代,謠言傳播的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往往只需一點風吹草動,就會迅速擴散并被反復加工,最終變得面目全非。
更荒唐的是,一些無辜的公眾人物甚至被“造死”,趙本山的靈堂被虛構出來,陳奕迅感染新冠后直接“離世”的消息也瘋傳網絡。
趙本山靈堂
類似事件層出不窮,劉曉慶多次“被迫死亡”,讓人不得不感嘆:現在的謠言制造已經到了毫無底線的地步!
那么,這些傳言究竟是真是假?又是誰在背后推波助瀾?
劉曉慶去世
造謠技術的升級
趙本山或許是娛樂圈中被“去世”次數最多的藝人之一。
2025年3月,一篇題為《天堂走好,趙本山因搶救無效去世》的文章在網絡上瘋狂傳播,并附上了所謂的“靈堂現場照片”。
這些偽造圖片看起來非常逼真,黑白遺像經過專業圖像處理,周圍擺放著花圈與鮮花,挽聯上寫著“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趙本山靈堂
更令人震驚的是,造謠者還制作了所謂臨終視頻,畫面中趙本山閉眼、插氧氣管,營造出生命垂危的假象。
這些素材質量極高,甚至連部分媒體都誤以為真,一時間引發全網哀悼。
實際上,這些靈堂照和病危視頻都是精心策劃的騙局。通過技術分析發現,所謂的“臨終照片”其實是趙本山2009年因腦動脈瘤住院時的真實影像。
趙本山
而所謂的靈堂場景則是利用圖像合成技術打造的,造謠者故意選擇趙本山低調時期散布謠言,借此博取關注與流量。
這種惡意行為不僅對趙本山及其家人造成嚴重傷害,也反映出網絡時代造謠手法正從文字向視覺化全面升級。
趙本山生病
當高科技成為造謠者的工具,我們每個人都應提高警覺,不輕信、不轉發未經驗證的信息,共同維護清朗的網絡環境。
趙本山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的天王級歌手陳奕迅同樣未能幸免。
趙本山被造謠
陳奕迅、劉曉慶身亡?
陳奕迅的案例則揭示了AI技術在造謠中的新應用方式。5月18日,YouTube賬號臺山TV發布了一段長達9分27秒的視頻。
該視頻利用AI語音合成與圖像拼接技術,聲稱“陳奕迅16日凌晨已在高雄逝世”,甚至還編造出“灣疾控部門發布訃告”的細節。
陳奕迅逝世
調查發現,這個賬號專門從事明星死訊造假,就在一周前還發布了成龍去世的虛假信息。相較之下,劉曉慶面對謠言顯得更為冷靜。
幾天前,74歲的影壇傳奇劉曉慶再次遭遇“被死亡”傳聞,網傳她于“凌晨3點07分逝世”,并配以哀樂與黑白照片。
這已是她二十多年來至少第六次“被去世”。早在2002年,就有小報稱她在拘留期間“精神失常自殺”。
劉曉慶身亡
隨后幾年,2010年、2012年、2017年、2020年,類似的謠言不斷出現。面對此次傳言,劉曉慶用一貫幽默的方式回應:“哈哈哈,我這是又‘死’了一回嗎?”她甚至曬出健身照進行反擊。
劉曉慶身亡
這類周期性謠言的背后,是一些自媒體對流量的極端追逐,每次謠言都能帶來數千點贊、數百轉發,甚至引發粉絲的真情實感。
而劉曉慶的應對方式也從早期的憤怒澄清,轉變為如今的調侃式回應,展現出這位資深藝人的豁達與智慧。
科技原本是服務人類的手段,如今卻成了謠言傳播的助力器,這種異化現象值得警惕。深入調查發現,明星“被死亡”背后隱藏著完整的灰色產業鏈。
劉曉慶身亡
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態
一些營銷號運營者透露,他們明知是虛假信息仍會轉發,因為“明星死訊”類內容點擊率是普通八卦的6倍,單篇廣告分成可達數千元。
平臺算法也在無意間助長了這一趨勢。陳奕迅“被死亡”的謠言僅在一小時內就登上熱搜榜首,轉發量超過10萬。
造謠
造謠者還開發出“跨境傳播”的新模式,先在境外平臺發布,再由國內賬號搬運,形成“出口轉內銷”的閉環傳播鏈。
這種方式既能規避監管,又能利用部分網友對境外信息更信任的心理。
更令人震驚的是,在黑市上僅需500元即可定制一段明星臨終視頻,AI換臉、語音合成等技術已被明碼標價。
造謠信息
當流量成為唯一目標,道德底線便不斷被突破,這種扭曲的價值觀亟需糾正。網絡謠言的危害常常被低估,它不僅對當事人造成傷害,還在無形中削弱社會信任基礎。
表面上看,謠言似乎只是無傷大雅的惡作劇,但實際后果遠比想象中嚴重。
趙本山一家深受其害,每當謠言傳出,他年邁的母親都會陷入恐慌,家人不得不反復安撫。
謠言
陳奕迅在隔離期間不僅要對抗病毒,還要面對鋪天蓋地的死訊。
他的徒弟葉曉粵憤怒發聲,痛斥如今自媒體造謠毫無底線,直言這種行為惡心至極,簡直是居心叵測!對于正在患病的藝人而言,這種精神壓力無疑是雪上加霜。
謠言帶來的心理創傷往往比人們預想得更加深遠,它就像一把看不見的刀,持續傷害每一個相關的人。
AI謊話連篇
面對日益猖獗的網絡謠言,社會各界正積極采取措施。部分平臺已開始測試謠言識別系統,對多次傳播虛假信息的賬號進行限流。
多地網信辦也開展了專項整治行動,約談了一批散布謠言的賬號。
AI造謠
同時,公眾意識的提升同樣關鍵,有網友發起“不點擊運動”,呼吁大家不圍觀、不轉發可疑信息,從源頭切斷謠言傳播鏈條。
一些學校也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培養學生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
治理網絡謠言需要技術、法律、教育多方面協同推進,但最根本的還是要每個人對自己的傳播行為負責。
造謠
結語
這些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AI的發展體現了技術的進步,同時也暴露出人性弱點的問題。在這場真相與謊言的較量中,每個人的選擇都將決定勝負的走向。
我們也應認識到,維護清朗網絡空間人人有責,或許我們無法徹底根除謠言,但可以用理性和責任構建起一道堅實的防線。
希望那些水軍和營銷號能真正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還大眾一個清明的網絡環境。面對AI制造的謠言信息,你又有怎樣的看法?
造謠
信息來源:人民網 2013-04-08 趙本山清明“被死亡”徒弟斥造謠者缺德
信息來源;光明網 2025-05-20 “陳奕迅去世”遭瘋傳,本人曬照發聲
信息來源:封面新聞 2025-06-30 74歲劉曉慶辟謠去世傳聞
信息來源;IT之家 2025-06-22 央視曝光 AI 造謠亂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