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99.9%是要死掉的”——創業的心態就是默認自己會掛掉,然后想辦法讓自己不要掛。
2025年6月底,一筆并不張揚的融資在AI圈炸開了鍋。
一家名叫“新言意碼”的創業公司悄悄完成了由紅杉中國領投的Pre-A輪融資,公司估值超8000萬美元。今年1月,它才剛剛完成了天使輪融資,投資方包括高瓴創投、IDG資本、真格等一線基金。
這個項目不是“又一個大模型公司”。它的野心,從一開始就放在了另一個方向:做AI時代的“編程語言重構者”。說得更直白一點,它想把“寫程序”這件事,變成得像拍照一樣輕松:給一個指令,AI就能產出你想要的產品。
項目背后的操盤手是今年30歲的明超平,履歷在圈內人看來并不陌生:OnePlus、字節跳動、月之暗面。他做過視頻,也做過項目出?!,F在,他all in了這一個命題——用AI做一個屬于普通人的編程工具,形成“社區網絡”。
“咱們99.9%是要死掉的,”明超平在《商業訪談錄》中接受主持人張小珺采訪時坦言他常這樣跟員工說,“創業心態就是默認自己會掛掉,然后想辦法讓自己不要掛?!?/p>
外婆帶大的學霸
明超平生于湖北,小時候是外婆帶大的。他說自己不是“天賦型”學生,成績中等偏上,天性自由散漫。然而,事兒一旦認下,他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在武漢大學讀自動化的四年,是他第一次真正接觸編程。那時他還是圈兒里的小白,和朋友參加了科研“智能汽車競賽”。他為了讓智能車效率更高,兩年都睡在實驗室里,盯著屏幕調代碼。最終,他們的項目拿了國獎。
“有很多東西就是不會,但不重要,都可以學。現在我對困難的害怕程度基本就沒有了,困難總能克服掉。沒有東西是我們學不會的,”明超平說。
他是實踐派。做產品時,他不只是坐在會議室里開產品會,而是那個會周末坐地鐵觀察普通人的生活習慣、自己拍視頻自己剪的人。
2020年他加入了字節跳動?!皠側プ止潣O其不適應,覺得自己很菜,壓力特別大,”明超平這樣說。作為大廠,字節已經有很完善的數據驅動體系,在字節呆過的工程師都能夠有很好的產品直覺和肌肉記憶,但明超平覺得這個體系磨滅掉了很多靈光一現的、頂級的、數據驗證不出來的顛覆式創意。
他早有創業的念頭,深知時間在飛速發展的AI浪潮里時間是最易耗散的籌碼。眼看行業風口愈烈,他毅然從字節辭職躬身入局,卻又在轉身時清醒意識到,自己對資本市場的認知仍有短板。
2023年9月,他和月之暗面的創始人楊植麟長談10小時后,入職月之暗面做Noisee AI。2023年年底,他在Suno的Discord頻道里成功推廣了Noisee這個產品,用戶用Suno創作音樂、用Noisee生成視頻,形成了很好的搭配。后來Suno用戶爆發式增長,Noisee也被帶火了。
然而,當月之暗面國內推廣的通用大模型Kimi火了以后,公司調整重心,全部押注Kimi,把海外的Noisee關停了。對此,明超平很支持,因為他很理性:國外的Sora上線后,領先于所有在這個領域的產品,這個賽道失去了“非共識”屬性。而他也在不久后從月之暗面離職,2024年9月就出來創業了。
非正宗理工男
他靠辯論訓練邏輯,也靠直覺判斷產品。
明超平的大學生活不止有自動化實驗室。他是武漢大學校辯論隊的隊長,作為四辯拿過許多次最佳辯手。因為辯論,所以他看重事實,也看重觀點,這讓他能在創業時反思自己的不足,聽得進不同意見,凡事多想一步,也能很快地調整努力的方向。
他做重大決定的時候必須要找到一個反對意見。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一致,他則會對這個決策產生質疑:他必須要知道可能會出現的負面影響。
現在“新言意碼”的融資風生水起,但是明超平卻感覺如履薄冰。投資人都覺得他的公司能做成,沒什么反對意見,這讓他心里反而有一種隱憂。
90后的創業者更自信、更灑脫、更叛逆。不同于多數人對反對聲的抗拒,明超平偏喜歡聽逆耳之言——工作里遇到不同意見,他向來直言不諱,從不藏著掖著。在他看來,投資人更像一面鏡子:團隊視角里的自己總有濾鏡,而投資人的審視能照見那些被忽略的棱角與盲區,這種赤裸的真實最是難得。
他始終覺得:創業的核心不是“該做什么”,而是“什么東西不要做、不能做”——創業者太容易在目標面前走岔路,及時踩剎車比悶頭沖更重要。
創業剛起步,他就摔過一個刻骨銘心的跟頭。做了多年產品經理的他骨子里想“雕花”的本能容不得AI產出的東西跌出自己的審美線。為了死磕設計質感,團隊給Youware塞了一堆好看的模板框架,結果讓產品的AI原生度從80%驟降到20%,徹底跟這個時代最大的變量——AI,背道而馳。產品還沒來得及見光,他就不得不按下了暫停鍵。
他看得長遠:“永遠相信Model會變好,永遠相信Model與你無關。”
他想在AI的浪潮里,持續打撈那些藏在共識盲區里的“非共識”:既要做出能打透需求的好產品,更想成為AI時代的操作系統,能像中樞般調度萬千應用;可他也通透地明白,自己深耕的AI Agent(智能體),大概率是那個被更上層系統調用的存在。但這份認知里沒有絲毫沮喪,反倒透著樂觀:被需要,本身就是有價值的證明。
他真正的愿景,是讓成百上千個AI智能體鏈接,碰撞出遠超個體的能量——就像當年Noisee的音視頻處理與Suno的AI作曲,一個補位技術盲區,一個釋放創作靈感,互補成更完整的生態,最終催生出新的價值維度。
這正是他的“非典型理工”之處:他理性但不死板,邏輯強卻不教條。他對代碼背后的情緒有感知,對用戶語言的模糊能拆解。他能寫代碼、寫PRD、談投資,還能給員工提供情緒價值。
AI時代的產品不是靠邏輯拼圖堆砌出來的,它是靠對“人性快感”的精準把握。如果數據和直覺沖突,明超平會選擇相信自己的直覺。
他寫的不是代碼,而是情緒的表達結構。
“我們更希望編程是拍照而不是攝影”
明超平想要做出“蘋果”式的產品——簡潔、優雅、更快、更流暢,沒有說明書也能讓用戶很快上手,同時形成自己的“網絡效應”。
他2025年3月創立的產品“Youware”的意思是“你來創作”,不論是“Hardware”還是“Software”,用戶不再需要寫代碼,而是“表達想法”,系統自動生成網站、小程序、游戲乃至視覺創意。這是當下最新的AI概念,Vibe Coding氛圍編程。
Youware的第一個版本僅用3小時就開發完成,在海外上線后平臺訪問量在48小時內從1000增長至超100萬。Youware的社區也很快建立了起來,截至5月下旬,平臺上的創作項目已達數十萬。
截至7月8日,Youware的Discord頻道已有超6萬的成員。Youware的Boost(美化)成為了最受歡迎的功能,有用戶一天能使用該功能60多次,包括日韓的客戶,還有的人一天能進行500多次prompt的操作。
“新言意碼”想做的,不只是一個AI工具,而是編程時代的YouTube和Instagram,抓住用戶的創作痛點,實現“零門檻”創作,并形成社區“網絡效應”。它瞄準的,是數以億計的普通人對創作表達的渴望。明超平最執著的,始終是“用戶的感覺”。
正因如此,新言意碼剛成立10個月就完成了Pre-A輪融資。紅杉中國、高瓴創投、IDG資本、真格基金等頂級美元基金悉數押注,投后估值超8000萬美元。
見慣了AI賽道大風大浪的資本,為何獨獨偏愛這個項目?
其一,AI編程是大模型落地最清晰的方向之一,既能貼近C端創作,又能構建平臺生態;
其二,創始人明超平背景極度“美元化”:字節、剪映、月之暗面,產品+出海+內容社區經驗全包;
其三,項目本身足夠“非共識”:不是模型創業,不燒算力,創始人早就做好了demo,團隊6個人時就完成了早期架構。
“新言意碼”是AI工具層創業里的“那顆蛋”——資本都想賭它孵出雞。
大廠高管創業潮中的產品理想主義者
2025,“AI Agent元年”。這不僅是大模型性能爆發的一年,更是Agent智能體從概念走向商業化落地的關鍵節點。無論是資本,還是AI行業玩家,都將賭注押在這類“能完成任務的AI系統”上。
2024年以來,已有近50位大廠AI高管離職創業,其中來自字節跳動的超30%。他們不再爭搶大模型賽道,而是投向AI Agent的多個落地化場景:視頻、編程、設計……
明超平是這群人中最“極端產品化”的一位。他幾乎不談大模型參數,也不秀技術團隊的簡歷,而是反復講“交互體驗”、“爆款內容”、“創作動能”。
讓每個人都能生成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才是AI的革命。
AI編程作為一個新興領域,吸引了大量資本的關注,也推動了眾多新企業的崛起。騰訊云旗下CODING前產品經理張路宇的“Dify”聚焦大語言模型應用開發,為企業和開發者提供構建生成式AI應用的能力; 字節跳動前抖音算法負責人陳志杰的“言創萬物”盡管產品還未上線,但它也專注AI Coding,服務于代碼編寫領域,而明超平的Youware通過自然語言生成代碼,助力創意轉化為網頁、應用和游戲。
三者在利用AI技術輔助創作、開發這一領域有交集,目標用戶群體有部分重疊,如對利用AI提高開發效率、實現創意有需求的開發者和創新者。但它們也有各自側重,競爭并非絕對。Dify在企業級復雜AI應用開發上有優勢;言創萬物在AI Coding專業賽道深入耕耘;Youware突出社區氛圍和創意實現的便捷性,更吸引普通創意者。所以在細分市場和核心優勢方面,它們又存在差異化發展空間。
AI Agent大趨勢
盡管AI Agent領域的產品還不夠多,但是在這條賽道上,除了“新言意碼”,大廠和其他AI初創公司也在飛速追趕、競相角逐市場份額。
國際巨頭,如OpenAI Operator已于今年1月正式上線研究預覽版,支持自動填寫表單、安排事務等較復雜任務;與此同時,中國的字節跳動、阿里、百度也紛紛在Agent領域部署重拳產品。其中字節跳動于今年4月推出面向C端的通用Agent平臺‘扣子空間’,其技術底層由火山引擎提供支持整合多模態交互、任務規劃,并可動態調用多種工具完成復雜任務流程。阿里則持續升級其Quark AI agent,覆蓋學術研究、旅游規劃、圖像生成等多任務場景,背后支持著超過數億用戶的云端應用。
創業公司方面,肖弘創立的Monica推出的通用AI Agent產品Manus,一上線就刷爆互聯網,其在GAIA基準測試中成績優異,并以“無需用戶持續引導”的自動化能力受到資本青睞,融資高達7千萬美元以上。還有新銳如昆侖萬維團隊發布的“天工超級智能體”,強調“深度研究模型+多專家Agent融合”,已廣泛落地企業場景,甚至推動公司股價單日漲停。
分析人士指出,不少創業者尚停留在給Chatbot包裝的階段,真正有商業價值的Agent必須解決自動執行復雜任務、數據隱私與決策溯源等問題。據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全球AI Agent市場將從2024年的51億美元增長至2030年的47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近45%。
在這樣的浪潮中,AI編程Agent被視為最有發展前景的細分領域之一。在國外,Cursor、Windsurf等公司正在做“編程類Agent”,它們不僅能寫代碼,還能測試、部署、推理,逐步演化為通用型Agent平臺。
目前國內外Agent產品仍存在響應慢、?!盎糜X”、產出內容不穩定、覆蓋任務有限等問題,但創新者正嘗試突破瓶頸。字節跳動的“扣子空間”也頻繁與火山引擎模型進行技術協同與迭代測試,優化動態調度能力與生態兼容性。
未來的競爭格局將由誰能打通“理解用戶意圖-執行方案-持續迭代”的全鏈條來決定。AI Agent既是技術賽道,也是商業生態之戰——誰能吸引開發者、行業合作方及C端創作者構建生態,誰就有可能成為新時代的平臺入口。
結語:我們都在與不確定性共舞
明超平悟出“找到趨勢比努力更重要”的人生信條,所以他不斷關注大趨勢,順勢而為。
他相信未來手機和電腦不會消失,但界面、交互方式會徹底改變:操作不再靠點按,而是自然語言;功能不再靠App堆砌,而是Agent動態調度;用戶不再是執行者,而是導演——寫指令、調模型、組邏輯。
而在所有場景中,“代碼”是最適合被AI替代的切入口。因為它天然結構化、有輸入輸出、有反饋、有質量高低。
在所有融資熱潮、趨勢標簽、創業關鍵詞之外,明超平的回答始終實誠。
“創業是不穩定的、不確定的、大概率是會失敗的,但要多看看背后帶來的增幅和收獲,”明超平笑談。
“面對不確定性,和不確定性共舞是挺好玩兒的?!?/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