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一臺三排SUV,得像在一張空白紙上造房子”
- 勞爾·皮爾斯詳解樂道L90的內飾哲學
1|一張空白紙:從空間出發,而非外形
很久沒有做一場超過3個小時的專訪了,勞爾·皮爾斯作為樂道汽車的設計VP,他對于樂道L90的專注打磨,讓我覺得這一次的到訪意義非凡!當然,對話一位汽車設計圈的大神級人物,我們也有義務提示一下大家,他曾經是“越級精致感”的締造者,作為前賓利/奧迪的設計負責人,他是懂如何讓主流也能豪華的不同Design!
“我們不是先畫車殼再畫內飾,而是先畫出人該怎么坐,再去設計車。”
這句話,出自樂道設計副總裁勞爾·皮爾斯。它聽上去簡單,但在大多數量產車中,幾乎難以實現。
在L90這臺車的設計初稿中,設計師并不是先定義外觀,而是先把座艙空間、乘坐姿態、視野層級、進出動線這些人性化動線定下來,再“反向推導”出車體比例。
這種Inside-Out的設計方法,曾是高端品牌才敢嘗試的方式,它意味著設計師要在最早階段與工程、架構一起“寫底層邏輯”。
“這其實不是畫車,是建筑。”勞爾說,“我設計L90時,就像在建筑一座房子,客廳、走廊、窗戶、燈光都得從動線上思考。”
2|MPV陷阱:如何設計‘大’而不‘臃腫’
三排SUV的設計,最怕兩個問題:
?比例垮塌,像MPV
?失去雕塑感,視覺臃腫
L90一開始就面臨這個挑戰:車長超5.1米,軸距3110mm,這種級別的車,如果為空間讓步太多,設計感會被“車頂高度”和“側窗線”拉垮。
勞爾對此非常坦誠:“如果你太專注于空間,就會犧牲外觀的雕刻感。車就會變平,看起來不性感,像MPV。”
所以,L90的關鍵在于如何在空間與雕塑之間找平衡。他們采用了幾個方法:
? 通過平直肩線+上揚門檻線制造“船體流動感”,讓大體量仍有動勢;
?尾部保持較高的視覺重心,讓整車看上去穩健而不下墜;
? 以低窗線+大玻璃強化“輕盈感”,提升視覺穿透力;
? 同時把橫向拉伸的尾燈、車身貫穿線條作為主視覺“擴張元素”,讓整車不顯胖、反而顯“寬”。
“我們用了很多豪華車的設計技巧,”勞爾笑說,“有些技巧是從我在風洞試驗里學來的,有些是從豪華品牌的經歷中雕刻感訓練里來的。”我們信仰比例先于一切。回到這臺L90,我知道我必須拿出超出價格區間的設計誠意。
其實,作為汽車設計專業的媒體人,我個人對于汽車總布置的基礎想法非常好奇,因為每一臺車的初始設定都不一樣!
勞爾從一名經驗豐富的設計師,展現了他所設定的核心目標:平衡空間需求與造型愿景
1. 起點:乘員空間(功能優先)
- 總布置設計首先從乘員艙空間開始。我們將車內乘客的核心活動區域定義在一個清晰的“方框”內。這是功能性的基礎,也是傳統SUV設計的共性要求——確保乘客擁有舒適的空間。
2. 塑造比例:前部力量感與后部動感(造型愿景)
- 在滿足核心空間需求的前提下,我們追求標志性的SUV比例
- 前部:力求呈現強有力的視覺感受,這是SUV的“黃金比例”要素之一。
- 后部:塑造動感的姿態。這里的關鍵在于尾部區域的處理
- 尾部空間的特殊處理(兼顧空力與造型):
- 傳統做法: 為了優化空氣動力學,尾部線條通常會明顯下壓
- 樂道的方案: 采用了相對平直的處理方式。
- 空力原理: 這種設計是為了引導車身上方和下方的氣流在尾部更平順地匯合。為了達成最優的空氣動力學效果,需要在上部保持相對平直的體態,同時在下部進行精心的造型設計
3. 創造“肌肉感”與“性感”(造型細節的實現)
- 側面的“肌肉感”來源:這主要源于我們對車窗區域(玻璃)的獨特設計。
- 想象一下船體舷窗的形態。我們的車窗平面布置方案(Plan View)與此類似,乘客實際就坐于這個精心勾勒的輪廓之內。
- 正是這個輪廓設計,在保障了車內大空間(“方框”區域)的同時,允許我們在車身前、后翼子板區域塑造出飽滿的“肌肉感”曲面。
- 設計手法:在車身前部和后部塑造出富有張力的曲面(肌肉感),而車身中部則采用相對平直、簡潔的線條
- 原因:
- 中部平直:最大化保障乘員艙(尤其是肩部/橫向)空間的需求。若此處過度外凸以追求曲線,雖能增強肌肉感,但會侵占內部空間,并可能使車體趨向MPV的形態,偏離標準SUV的定位。達成當前效果需要大量嘗試。
- 前后部肌肉感:這正是賦予車輛視覺力量(前部)和動感活力(后部),即勞爾所追求的“性感”的關鍵來源。它們構成了整車獨特的比例結構和視覺特征
3|包裹感的科學:不只是燈帶環繞那么簡單
L90內飾的第一感覺,是“被照顧”。不是傳統豪華的沉重厚重,而是一種空間被“層層照顧”的感受。
這不是偶然,而是基于包裹感的空間流動設計。
從前排一直延伸到第三排,L90采用了三層環抱式光帶設計,同時在門板、座椅、頂棚材質之間制造材質流動。“我們希望用戶視覺上感受到‘有歸屬’。”
而這種歸屬,不止是光。勞爾特別強調:
“我們強調的是視覺包圍,但也要有心理安全感。特別是中國家庭在用車時,后排、第三排不應只是‘加分項’,而是‘主角位’。”
這也是為什么L90會在第三排也配置完整的燈光、音響、軟裝、甚至儲物抽屜。“讓每一個人都被同等對待,這就是豪華的另一種定義。”
4|“豪華感”不是堆料,是設計質量
許多人問,為什么L90看起來不夸張?為什么不像新勢力那樣炫技?
勞爾的答案是:“真正的豪華,不是用料厚,而是每個細節都‘對’。”
他用幾個例子說明L90的“越級細節”:
?音響罩是定制斜切面,靈感來自游艇船體浮起的漣漪;
?實木B柱裝飾,一般只在百萬級豪車中出現;
?電動踏板為換電量身打造,兼顧強度、收縮空間、美學過渡,用了三個月才定型;
?磁吸桌板+折疊結構+背板收納,全車統一視覺語言;
?打孔座椅+漸變刺繡線+雙色方向盤,讓“看不見的工藝”變成“摸得到的品質”。
“我們預算不多,但希望每一寸都像精品手表。”他說,“因為這臺車,是主流家庭的旗艦,那我們就要用設計表達對他們的尊重。”
5|視覺動態語言:從外到內的“連線”
L90的外飾強調線條流動,內飾也不例外。
整車設計語言強調“貫穿感”與“方向性”:
從外觀的下包圍揚起線,到內飾門板、座椅、氛圍光的走勢,都遵循同一個設計張力。
勞爾指出,“線條的方向不能亂,它不僅決定了動感,也影響乘客的心理預期。”
? 外飾往上走,強調動力感;
? 內飾線條環抱,強調包裹感;
? 中控的層級設計以水平分層引導視覺,帶來整潔而沉穩的氛圍。
“這其實是視覺語義的一部分。”勞爾說,“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在你開車和坐車時,都能感覺到一致的節奏。”
勞爾談設計平衡:
1. 設計目標:融合美學與性能
追求“性感”設計:勞爾認為一款優秀的車應該“從每一個角度都很性感”。這種美感本身,往往就蘊含著良好的空氣動力學潛力。關鍵在于,優秀的空氣動力學表現,并不需要讓車輛看起來“很空氣動力學”(即不一定需要夸張的、標志性的空力套件)。
2. 核心挑戰:空間、造型與空氣動力學的三角平衡
設計過程中持續在“定多少”之間討論。核心是驅動空間(用戶需求)和造型(勞爾的設計追求)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 勞爾闡述平衡點:
- 避免過度設計:例如在某個區域(可能指車尾或側面),如果添加太多元素或過度外凸,雖然可能符合最初的“GT設計”構想,但會顯著損害空氣動力學表現
- 空間優先的代價:要滿足“內部空間足夠大”的需求,需要在設計上做出努力。比如為了增大內部空間(特別是肩部/橫向空間),車體某些部分(如肩線以上區域)需要適當“往外走”(外凸)。但這種處理容易帶來MPV的體態感,偏離了標準SUV的造型風格。
- 設計理念的普適性與特殊性:設計理念可以應用于不同車型形態(體態),但具體的空氣動力學解決方案需要針對特定車型形態進行大量調整和取舍。適用于一種車型的空力設計,在另一種車型上可能無效。
3. 實現平衡的工具:CFD與風洞
- 驗證與優化:為了找到空間、造型美感與空氣動力學三者間的最佳平衡點,團隊投入大量時間進行CFD(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風洞測試
- 風洞的價值:勞爾特別強調了對風洞測試的重視與喜愛(基于其在德國的豐富經驗)。正是通過這些嚴謹的物理測試,團隊能夠精確地調試設計,最終實現大空間需求與優秀空氣動力學表現的完美平衡
6|“這不是一臺奶爸車”——樂爸的氣場邏輯
在定義L90的用戶形象時,樂道內部有過一場爭論。有人想把它包裝成“奶爸神器”,但最終被推翻了。
“我們的用戶,是那個家庭里值得信任的人,他要照顧大家,也要在工作、社交上被看見。”所以勞爾最終給了它一個更有力量的姿態,更沉穩的尾部收線、更高的前臉、更標準的SUV姿勢。
這臺車,不是柔軟的,而是可靠的。它不是“你們坐著舒服就行”,而是“我也想開得體面”。
這就是L90設計背后的另一個關鍵詞:自信。
7|設計的底線,是效率
“如果你做了一臺風阻低的車,但用戶坐著不舒服,那空氣動力學就沒有意義。”
這句話,幾乎可以代表L90設計過程中最真實的取舍。
它的風阻是0.25,在大三排純電SUV中極為優秀。但它的車頂、尾部都保留了比較“立體”的雕塑感,這正是團隊在風洞+CFD測試中數月調整的結果。
“我們不希望它像一塊面包一樣流暢,那樣效率高,但看上去不對。”勞爾說,“真正的效率,是能讓你一家人都坐得下,又愿意開出去。”
從專業層面來看,勞爾·皮爾斯認為現代汽車設計流程在項目初期就已設定關鍵目標與參考基準,并高度依賴數字化工具。在進入風洞進行物理測試前,我們會通過CFD(計算流體動力學)進行大量數字模擬,這能提供初步的空氣動力學方向指引。因此,當我們進入風洞時,目標通常是將實際風阻系數與CFD預測值的差距控制在10%以內。而這10%的差異,恰恰是風洞試驗中最具挑戰性、最難攻克的部分。設計的難度并非一開始就很高,但隨著項目推進,特別是到了最終要達成所有綜合性能目標時,難度會急劇上升,呈現一條直線攀升的曲線。
這種變化也反映了汽車行業目標的演變:在我過去的經歷中(主要涉及傳統高性能燃油車),設計核心聚焦于外觀和極速性能(例如達到300公里/小時),此時強大的下壓力至關重要,而追求極致低風阻并非首要任務(因為動力足夠充沛)。這是一種相對“老派”且油耗較高的設計思路。
如今則截然不同:風洞試驗的目標不僅關乎車輛性能,更直接與降低風阻掛鉤。對于電動車而言,更低的阻力意味著更長的續航里程。而續航的提升又能減少對電池容量的需求,從而有效控制成本——這就像滾雪球一樣,形成良性的循環效應。
【 說在最后|“讓人被平等地對待,這才叫豪華”】
L90這臺車,不靠流行感,不靠戲劇性,而靠的是一種結構性力量。
它用一種極具建筑感的空間組織方式,把家庭、駕駛者、每一位乘客都安放在最被照顧的位置。
它不是講“科技有多強”,而是講“設計有多懂你”。
就像勞爾說的那樣:
“我不希望你看到這臺車覺得它貴,而是希望你坐進來,就覺得你被看見了。”
L90真正的設計價值所在,講的也挺多的了,大三排SUV的跨時代體驗,應該就是樂道帶給大家的3.0感官體驗,具體的可能還要大家去細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