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方略研究院在教育大模型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評價新圖景高峰研討會上發布《2025年‘雙一流’高校本科教育指數》。這是方略研究院首次發布高校本科教育排名。
該排名從“用戶視角”出發,聚焦本科教育全周期,通過入口(生源選拔與報考適配性)、過程(學習體驗與資源支持度)、出口(就業質量與升學競爭力)三大維度建立綜合評價框架。其核心價值在于突破傳統排名“重科研輕育人”的窠臼,將評價重心轉向學生發展實效——即使院校科研實力相對薄弱,若能提供卓越的本科學習體驗并促成優質畢業出路,亦應獲得充分認可。本體系旨在為高考生提供真正契合其決策需求的科學參考,推動大學評價從“學術卓越導向”向“學生成長導向”的范式轉型,助力實現高等教育資源與學生個體發展的精準匹配。
“雙一流”高校本科教育排名的對象是為教育部公布的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中的高校。在此名單的基礎上,相關院校的分校或分校區若單獨招生,也納入評價范圍。軍事類、公安類、藝術類院校由于招生方式、學生就業等特殊性,不納入本次評價范圍。最終共有143所“雙一流”高校進入排名范圍。
“雙一流”高校本科教育排行榜通過入口(生源選拔與報考適配性)、過程(學習體驗與資源支持度)、出口(就業質量與升學競爭力)三大維度建立綜合評價框架。
大學入口包含生源質量和城市優勢2個二級指標。生源質量反映學校錄取門檻和同輩學習范圍,體現了學校聲譽,但對個體學生的體驗影響間接且滯后;城市優勢指大學生所在城市的經濟和科技水平,它顯著影響學生的實習機會、就業資源和視野開闊度。
大學過程包含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科研與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和學生體驗滿意度。師資力量直接影響課堂質量、學術指導和個人成長,是學生體驗的核心要素;教學資源包含學習硬件和經費支持,決定日常學習環境的舒適度和資源可獲得性;科研與實踐指大學期間學生獲得的實驗、實習和科研條件,影響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創業教育反映學校是否真正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學生體驗滿意度反映了學生在校期間的真實體驗。
大學出口包括職業發展、學業深造和學生對學校的綜合滿意度。大學出口直接反映大學本科生的最終去向,是家庭投資教育的終極回報指標。
在本次排名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位居前三名。進入前十名的還有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這些傳統頂尖高校在“入口-過程-出口”全鏈條中均展現卓越表現:生源質量持續頂尖,培養資源高度集中,畢業出路優勢穩固。
除了中國科學院大學,同為新興高校的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也躋身前列并超越部分傳統985高校。三校雖建校歷史短,但通過精準定位實現了資源向本科生的高效轉化。例如在生源質量上,這三所高校均通過“631”綜合評價、校園日活動等創新招生模式,篩選出學術潛力和創新能力突出的學生;在過程維度上,三所高校依托超一線城市的地域資源,構建導師制、小班化的培養體系,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路徑;在出口維度,三所高校的升學就業轉化率顯著,印證了培養模式的有效性。
北京郵電大學、外交學院、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小規模行業特色高校排名高于部分綜合性傳統985高校。主要原因在出口方面,行業特色高校的學生因專業與職業路徑高度契合,在細分領域的就業匹配度更高,學生畢業出口得分較高。
該排名為高考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評估國內本科院校,尤其在關注本科生教育質量和資源轉化效率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與傳統排名側重科研體量不同,該評價體系更注重大學在“入口—過程—出口”全鏈條中對本科生的支持和培養效果。這對于考生和家長來說,是一個更加貼近實際學習體驗和未來發展需求的參考工具。
來源:一讀EDU
聲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傳遞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方略研究院觀點和立場,如有疏漏及不足之處,請隨時指正。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后臺留言,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
互動話題:有什么想法或觀點?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