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農業大學"英語探農耕"團隊完成稻作文化調研與實踐教學雙軌行動
2025年7月1日至5日,江西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探農耕"實踐團隊先后赴江西省萬年縣、南昌縣塘南鎮,開展稻作文化遺產系統調研與創新實踐教學活動。團隊通過多維度考察、專業訪談及成果轉化實踐,探索農耕文明活態傳承新路徑。
專業考察夯實研究根基
團隊在萬年縣開展深度調研。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仙人洞遺址,團隊成員系統考察新石器時代出土的夾砂陶器、磨制石器及水稻植硅體化石等關鍵遺存,通過專業講解深入認知該遺址作為世界稻作起源地的重要學術價值。隨后在萬年縣博物館,原館長王炳萬作為仙人洞考古親歷者,引導團隊系統考察館藏農耕文物,梳理稻作文化發展脈絡。王館長在專訪中強調:"萬年稻作文化是中華文明瑰寶,亟需加強國際傳播,外語人才應發揮跨文化橋梁作用。"
田野調查聚焦活態傳承
團隊深入裴梅鎮稻作核心區開展實證研究。在非遺傳承人程道明指導下,成員實地觀察野生稻形態特征,系統學習稻作馴化歷程。團隊在荷橋村完成多份有效問卷,深度訪談村民,收集文化認知與傳承現狀的一手數據。裴梅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負責人曹建金現場演示《栽禾歌》《耘禾歌》等傳統稻作山歌,團隊全程記錄并分析其作為農業生產時序記錄與民俗信仰載體的活態價值。
塘南實踐轉化研究成果
7月5日,團隊轉赴南昌縣塘南鎮開展"稻作文明進課堂"實踐教學。面向50余名中小學生開設雙語文化課程,運用調研采集的影像資料等素材,系統講解野生稻馴化史、稻作民俗等核心知識。課程創新設計小學版英語話農史,實現理論知識向文化體驗的有效轉化。
建立長效傳承機制
本次調研使團隊深刻認識到農業活態遺產的保護價值。學院將持續組織專業力量,通過多語種課程開發助力農耕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供稿:王路娟 黃豪 劉天翔
審稿:陳澤源 劉霞 李文瑞
責任編輯:韓璐(EN05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