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美國站W(wǎng)TT大滿貫正賽第三天,一部分1/16決賽的比賽結(jié)束。
在女乒方面,中國女乒首先登場的4位選手均已戰(zhàn)勝對手,率先晉級16強,分別為:
--陳幸同 3:1 黃怡樺;
--蒯曼 3:1 迪亞茲;
--孫穎莎 3:2 漢娜 ·高達;
--陳熠 3:2 帕拉南。
能都戰(zhàn)勝外協(xié)悉數(shù)晉級,這是一件好事,但再次出現(xiàn)的“兩場揪心的3:2”,還是讓人心頭有點發(fā)緊~繼第一場之后,這次依然打得很艱難。
至于陳熠的這場3:2,那還好說,畢竟,她還在成長中,硬實力還不到位,本來就是在“一直打5局球的”。
經(jīng)常看陳熠的比賽你就會發(fā)現(xiàn):
她所有的比賽,有多達70%的場次都是要打滿5局的,所以說,像上一場一樣,3:2的結(jié)果對她不新鮮,只是“常規(guī)操作”,是“標配”。
可是對孫穎莎來說,在前兩輪連續(xù)兩場艱苦的3:2,還是有點讓人緊張的。
畢竟我們更強的對手還沒出現(xiàn)呢:
像張本美和、早田希娜、大藤沙月她們,前兩輪都打得蠻輕松,有點“兵不血刃、以逸待勞”的感覺。
兩相對比,之所以讓人有點發(fā)緊,主要是因為:
近來,從國家二隊到青年隊,我們已經(jīng)很久沒奪過冠軍了,從上到下全被日本女乒壓著打,壓力非常大。
尤其是剛結(jié)束的亞青賽,在上屆還占優(yōu)勢的中國女乒新星,這次竟然全軍覆沒,對日本女乒全部落敗,連四強都打不進去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青年隊、二隊,目前都有點打不過了,這樣,唯一的希望就看我們的主力了~看這次能不能奪冠,挫一挫她們的銳氣。
否則,你老是輸球,她們就不會再怕你了,自信心一天天增強,氣勢一天天起來,這樣以后你就更難打了。
所以說:
如果像孫穎莎這樣的主將也打得很艱難,就難免讓人緊張~因為,再過一輪,她就要遇到張本美和、早田希娜她們了,她們對我們研究很透,要更難纏。
這一次,孫穎莎與漢娜·高達這場艱苦的5局大戰(zhàn),雖然看上去有點“驚人”,但實際結(jié)果也并不是非常意外。
因為,這個17歲的漢娜·高達,經(jīng)常與我們的主力打成這樣。
像在以前她更小的時候,就分別與王藝迪、陳夢都打過5局,把我們主力逼得很難受。
所以說,再一次與孫穎莎打成這樣,也不意外。
那么,我們的主力為何經(jīng)常被外協(xié)小將打成這樣呢?
對此,很多人都指出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卻很少有人關(guān)注一個根本的原因:
那就是“打法”的問題。
這一點好像一直就沒人關(guān)心,甚至連教練組都不當回事,不知是為什么?
這個“打法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
“反手體系”對抗“正手體系”,越來越難打了。
中國女乒從上到下都是“反手體系”,而當前世界乒乓球的主流打法卻都是“正手體系”。
“反手”打“正手”很被動,在這種對抗下,我們打得吃力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了~這就是越來越難打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不是其它那些原因。
中國女乒“5朵金花”,只有孫穎莎一個人是“正手”出身,其她人都是反手將。
孫穎莎的偶像是馬龍,因此,她從小正手就很好,打球很暴力,而“暴力莎”的雅號就是由此來的。
可不知怎么回事,后來教練組硬是把孫穎莎給改成“反手將”了~從“暴力的正手將”,逐漸變成了一個越來越依賴反手的“反手將”。
這樣就導致了一個很大問題是:
正手越來越生疏了,再打的時候,失誤就明顯增多,殺傷力也不如以前,這與“三天不寫字手生”是一個道理~而這樣呢,就會導致你更依賴反手了。
說實話,在以前,我們這種穩(wěn)妥的、以控球為主的“全員反手打法”還是可行的。
因為:
在當時的世界女子乒壇,“兇狠的正手將”都還沒出來,全世界滿打滿算就只有一個“強硬派”伊藤美誠,并且還是個“失誤大王”和“大漏勺”~得一分、送兩分,這樣,我們依靠“反手為主的控制球打法”穩(wěn)住節(jié)奏、等她主動送分,還是可行的。
可是,隨著張本美和、漢娜·高達、大藤沙月、早田希娜,以及青年隊的日乒“面手凜、高森艾央、小鹽悠菜、青木咲智”、還有韓國青年隊等“一批新生代正手將”的出現(xiàn),我們的這種打法就逐漸落后了。
這些“新生代正手將”的典型特點就是:
1、正手兇狠,殺傷力強,主動得分能力強,正手使用頻率高;
2、她們反手同樣出色,并不輸于我們,打法更均衡;
3、并且基本功也不比我們差了,發(fā)揮越來越穩(wěn)定,不再像伊藤美誠那樣成為“大漏勺”了。
換句話說就是:
我們目前這種仍然“賴以生存的反手控球打法”,在她們這些“正手將”的身上,已經(jīng)成了“基本功”和“必備技能”,但另外又比我們多了更多殺招。
這就像以前一樣:
在英語更流行的時候,會的人還不多,因此,“英語翻譯”這個職業(yè)還是蠻吃香的,還是一個很有競爭力的“獨立職業(yè)”。
可后來呢,隨著英語的普及,會的人越來越多,在外貿(mào)和工作中,“英語”就成了一種“基本技能”和“必備技能”,這樣,“翻譯”這個職業(yè)就越來越不吃香了,甚至有點落伍了~因為大家都會了嘛!
世間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其實打乒乓球也是一樣:
當我們還把“大家已經(jīng)都會了的基本技能”作為主要打法,與這些“已經(jīng)升級了的新生代”對抗時,越打越吃力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為,就像戰(zhàn)場打仗一樣:
人家都已經(jīng)有了“飛機大炮”,可你還是只會“白刃戰(zhàn)”和“拼刺刀”,那當然就打不過了。
所以說:
其實,這才是我們從上到下與日本女乒以及其她人交手時,越來越難打的一個真正原因所在~我們在“打法上”落后了,而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世間永恒不變的法則。
不過好在是:
我們的“5朵金花”這些主將,是在前面“計劃經(jīng)濟”時代培養(yǎng)出來的,有老一輩教練指導,基本功還很扎實,厚度很足,這樣,她們憑著“厚度+全面的技術(shù)”,還是能與外協(xié)這些新生代抗衡的。
可我們的“新一代球員”就沒那么幸運了:
基本功沒那么扎實、厚度不夠,又沒有正手的殺傷力,這樣,再與日乒和韓乒這些兇狠的新生代對抗,就基本處下風了,越來越被動。
其實這與我們的籃球是一樣的~老一輩基本功都很好,可新一代連罰球都不會。
你看:這個問題嚴重不?
如果從上到下都不重視和思考這個問題,那么,等這批“基本功好的主將”一退役,中國女乒真有可能成為現(xiàn)實版的“中國足球”~這一點不危言聳聽!
但是,這不是普通球迷能管到的事,只能希望管理層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改變思路,進行革新了~總之,加油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