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熱辣滾燙”竟是形容天氣的。
這個夏天,后羿又罷工了!
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近日發布一份報告:未來五年,地球極有可能迎來史無前例的“致命高溫”時期,將有極大概率突破“1.5℃紅線”!什么是“1.5℃紅線”?意思是全球平均氣溫將比世界工業化前提高1.5攝氏度。不要小看這微小的變化,“+1.5”意味著:極端高溫劇增、干旱和野火頻繁、海平面上升提速、糧食減產、熱射病激增……熱死人不再是玩笑!
翻開歷史書你會發現:人類和高溫的Battle,就是一部“我命由天不由我”的抗爭史。生活在2025年,靠“空調之神”庇佑的我們,即使手里攥著不少科技外掛,也不妨翻翻老祖宗傳下來的“生存手冊”。以史為鑒,可避高溫乎?
1743年,身處大清京師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用顫抖的手記錄下了“教堂鉛窗熔化如蠟淚”的時狀,并用溫度計準確測量了當時的極值溫度——44.4℃!這一年是乾隆八年,是中國古籍中準確記載的最高氣溫紀錄,先為清代同胞敬一杯冰水!
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乾隆也不得不啟動救災“臨時預案”:皇家冰窖限時大放送,太監抬冰沿街發,毫無意外引發大媽級哄搶;御用高人大士作法求雨,多名小道士中暑暈倒。在皇家追求的儀式感之下,底層民眾承受著最慘烈的代價。《天津縣志》記載:土石皆焦,桅頂流金。《續東華錄》記載:民有觸暑斃者,尸腐三日生蛆。據統計,短短11天內,因高溫而死亡人數為11400+!
祈雨舞跳到第十一天,史官異常興奮地記錄:“帝心感天,甘霖降世”,這當然不是皇帝的誠心感動了上天,而是真正的救星——東北冷空氣,終于“慢遞”到貨,為這場“高溫殺人事件”畫上一個冰冷的句號。
從這場“高溫災難”中,能看出古代消暑基本模式就是:貴族靠冰塊和遠行,中產靠扇子和涼席,而窮人靠……靠一身正氣!這哪是溫度差?是赤裸裸的階級鴻溝和科技代差!技術落后放大了自然威力,萬條逝去的生命警示人類面對氣候的脆弱性。
不要小看那幾度溫差,天公調動溫度,就能決定一個文明的生死和發展方向。
根據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的研究,商、周、秦、漢、隋、唐這些朝代,全都幸運地生活在溫暖的“氣候黃金檔”,小麥瘋狂灌漿,糧倉爆滿,帝王們喜提“盛世體驗卡”!但接下來的隊友則陸續遭遇到極端氣候的暴擊。
宋朝——高溫地獄模式。大畫家趙佶跨界當上皇帝后,氣溫就升得像他的藝術造詣那么高。當時的開封府熱到“井枯泉竭”,居民們為搶水,拿著棍棒打群架。治安不穩很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帶頭大哥包括宋江、方臘等。《水滸傳》里白日鼠白勝有一句唱詞——“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富人吹冷風,窮人泡熱水,此時不反,更待何時?當然,小說家之言,權為旁證,但氣候確實是最常被人忽略的“社會不穩定因素”。
明朝——小冰河期+高溫混合雙打。都說崇禎是倒霉皇帝,甚至天氣都透著詭異。一時間是河北地區“五月飛霜”,一時間又是氣溫狂飆到42℃。糧食絕收引發暴動,李闖王直沖紫禁城:“老板,我的外賣,到店自取!”明思宗朱由檢也許到死也沒思考明白:皇朝的更迭也不過是一冷一熱之間。
熱,可改朝;冷,可換代,氣候就是歷史學中那只“看不見的手”,適宜氣候發放VIP體驗卡,極端天氣收繳復活幣——溫度BOSS,專治各種不服!
高溫最騷的操作,是讓人類脫!脫!脫!可謂:一部服裝史,半本降溫攻略。
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古人們的腦洞。《詩經》有云:“為絺為綌”,這指的是周朝的葛布衫。用葛的莖皮織成的布稱之為“葛布”,粗葛布為“絺”,細葛布為“綌”。植物纖維,自然輕薄,透氣力MAX。再移步馬王堆,看看西漢貴婦的避暑神器——素紗襌衣,一整件衣服才重49克,僅相當于一枚雞蛋的重量,透明度高到折疊五層還能看清報紙標題。這份“清涼”,從生理到心理跨越維度!
溫度對審美的重構在近代尤為明顯。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是“高溫”給了“功能主義”足夠的勇氣,成功挑戰“繁復美學”的曾經的顯赫地位。18世紀熱浪席卷歐洲,顛覆了洛可可風格——貴婦們拆掉了鯨骨裙撐,腰細重要命重要?紳士們撕掉了西裝內襯,汗臭熏天太社死了!什么多層裙擺,什么繁復裝飾,熱浪專治公主病!
如果沒有熱帶殖民地的高溫,也許就不會有現代的商務襯衫。遙想當年,英國駐印軍官受夠羊毛制服的“高中暑”屬性,發明了足夠透氣的卡其布軍服(Khaki Drill),Khaki一詞就是來源于印地語的“塵土色”。他們給領口開通風槽,腋下加透氣孔,形成了現代商務襯衫最初的原型。
如今我們已經可以穿上智能控溫的衣物,從被動適應到科技賦能,見證人類調適自然的創造力。從草裙開始,人類的穿衣史就是向高溫豎中指的叛逆史,服飾發展史是氣候抗爭的微觀史!
乾隆的冰塊救不了草民,但今天的空調可以給我們續命!1743年,44.4℃熔化了北京的鉛錫;2025年,52℃軟化了芝加哥的瀝青。278年過去,高溫還是那個殺手,但人類已不是跪求老天的螻蟻。
面對高溫,人類已經從被動求生進化到主動革新。
我們讓技術突圍:光伏電池、AI氣象模型;我們進行制度重構:碳中和倒逼工業轉型,建設資源友好型社區;我們倡導個體行動:節水節電、低碳出行。氣候是一直在變化的,我們適應自然的方式和態度也應如此。高溫不僅是氣象數據,更是文明試金石,考驗著人類能否在自我救贖中書寫新章?人類真正的敵人或許并非高溫,而是面對危機時的傲慢與惰性。
編輯:Yuri
撰文:魚龍曼衍
排版:Julia
設計:Lidianer
圖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