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過兩米高的壯漢彎著腰鉆進坦克的憋屈樣嗎?或者縮著脖子坐進戰斗機駕駛艙的滑稽感?
這可不是瞎編,咱部隊坦克兵的個子,最高就卡在 178 厘米,飛行員頂天 185 厘米,再高?那真就進不去飛機、坦克和潛艇了,硬塞進去也動彈不得 。
反觀美國那邊兒,招兵門檻更低,大兵最低 152 厘米就能當兵,比咱 160 厘米的線兒還矮一截呢。你說怪不怪,全球軍隊咋都對個兒挑挑揀揀?這里頭門道深了去了,藏著裝備戰場和老祖宗傳下來的打仗智慧。
一、裝備的 "身高歧視"
現代武器早給身高劃了死線。坦克里頭擠得像罐頭,人均活動空間連半個立方都懸乎。乘員要是超過 175 厘米的大個兒?
轉個身腦瓜子咣當撞頂板,抬個腿膝蓋咔吧卡在機器上,那叫一個家常便飯。有回隊里分來個 1 米 82 的新兵,往駕駛位一坐,腦袋直接頂到炮塔頂板,換擋的時候膝蓋能撞到變速箱,急剎車時腦門 "哐當" 撞儀表盤是家常便飯。
潛艇里頭就更憋屈了,管道七扭八歪的艙室,182 厘米往上的水兵進去,一天到晚貓著腰干活,可不就是天天 "鞠躬盡瘁" 嘛 !
飛行員看著是挺瀟灑吧?可駕駛艙那地方真不大。儀表盤離座椅也就那么點兒距離,185 厘米的壯實飛行員坐進去,想夠著操縱桿?那就得縮著身子,弓著背,跟個大蝦米似的,時間長了腰都難受。
就連當兵自個兒穿戴的家伙什兒也 "欺負" 大高個兒。防彈背心肩帶都是固定位置的,兩米高的壯漢一抬手,好家伙,腰可能就露出來半截兒,那還防啥彈???
標準步槍的長度也是按著 170 厘米上下胳膊長度設計的,超高個兒的兵端著槍,感覺就跟拿著個玩具槍似的,別扭得很。
美軍那邊說得更實在:"咱哪有錢給那些巨人專門定制特大號的頭盔靴子??!" 這大實話,道出了后勤保障的難題,裝備制式化,太高太矮都費勁。
二、戰術需求的 "隱形門檻"
"人高馬大力量足" 這套冷兵器時代的理兒,擱現代戰場上真不一定好使了。城市里打巷戰,160 厘米左右的戰士鉆窗戶翻矮墻,靈活得跟猴兒似的。兩米高的壯漢呢?那就太顯眼了,簡直就是個活靶子,在巷子里晃悠特別容易被瞄上。
特種部隊搞滲透偵察更講究這個,廣西那邊就有部隊教官說過:"165 厘米的兵鉆林子,貓著腰就能藏得挺好,跟隱身差不多;190 厘米的弟兄?好嘛,蹲下去都比那灌木叢高出一截,藏都沒法藏!" 隱蔽性這關,大個子先天吃虧。
團隊配合也是大事兒??战当鴤懵涞睾?,要求十幾秒內解開傘具集結好隊伍。要是班組里兵的身高差超過 15 厘米,跑起來步子大小不一樣,隊形就容易跑散了。儀仗隊那就更講究了,北京衛戍區儀仗隊挑人,要求是 180 厘米以下的直接刷掉(1.8 米至 1.9 米),圖啥?
就圖個走正步的時候,手臂擺起來高度能齊刷刷分毫不差,那場面才叫一個精神! 無論是最緊張的戰斗協同,還是最嚴格的禮儀展示,身高步調的協調一致,都是團隊力量的倍增器。
三、現代戰爭的 "價值重構"
如今挑兵更看重身體綜合素質,咱們部隊從 2015 年左右就開始用 BMI 指數(身體質量指數)代替老舊的體重公式了 。
按這標準,170 厘米高的兵,體重在 55 到 75 公斤之間才算達標。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身上是瓷實的肌肉,還是虛胖的肥膘,比光看身高秤砣那數字重要得多!
靠體格吃飯的兵,身體素質才是硬道理。體能考核才是硬杠杠,耐力力量速度這些實打實的指標,比刻在門框上的身高線更能說明你是不是塊當兵的好料。
咱中國小伙子的平均個頭兒,從 1985 年那會兒的 167 厘米左右,噌噌漲到了 2020 年的 172 厘米上下 ??赡憧凑鞅砀呦孪?,還是穩穩地定在 160 厘米沒變。
為啥?道理就跟火箭軍某位軍醫嘮的嗑差不多,現在武器越來越先進,自動化程度高,坐在屏幕前操作導彈發射按鈕,腦瓜子靈光會擺弄電腦程序,可比大個兒有用多了! 技術兵種挑人,看的是腦子轉速和手指靈活度,個子高低反倒成了次要條件。
適當放寬條件,確實是國際上不少軍隊的做法。美國那邊就把征兵門檻壓到了 152 厘米 。咱們對一些技術性強的崗位要求也確實更靈活了。
不過放寬可不等于沒底線!比如特種部隊,身高要求就卡得比較緊,基本線還是 170 厘米以上(個別特別優秀的能放寬到 165 厘米)。
為啥?像攀巖滑降這種硬功夫,胳膊腿兒的長度怎么使勁兒使多大勁兒,那是直接關系到效率和安全的,馬虎不得。啥時候放寬,啥時候卡緊,那都是根據實戰需求精打細算出來的。
更實在的變化,藏在體檢標準的細節里。最新的 2024 年征兵體檢標準,加了好些新 "硬杠杠",像 "空腹血糖必須低于 7.0mmol/L" 這種生化指標 ,心理測試也比以前更受重視。
未來的部隊需要啥?可不是光長個兒傻大笨粗的 "人形高達"。更需要的是那種能熬大夜盯著雷達屏幕眼睛都不帶眨的 "火眼金睛",是那種閉著眼三下五除二就能把槍拆了又裝好的 "黃金手指"!
一個兵的價值,越來越取決于他掌握的技術有多精心理素質有多強頭腦有多清晰,這本事,比單純長得高可金貴多了。
四、歷史與未來的 "辯證思考"
回看歷史挺有意思,秦兵馬俑平均身高得有個 178 厘米左右,漢代挑選精銳羽林軍那會兒,專愛挑 "八尺壯士"(擱現在差不多 184 厘米)。
可到了明朝抗倭大將戚繼光這兒,他練的 "戚家軍",靠一手獨創的 "鴛鴦陣"(11 人一個小隊,分工明確),帶著那些個頭不一定高但身手賊靈活的兵,照樣把倭寇打得滿地找牙,立了大功。打仗這事兒,真不是光看個頭排面。
現如今部隊不招兩米高的巨人,是千百年打仗的經驗碰上了現代科技的現狀,兩者一合計做出的選擇,不要華而不實的 "門神",只要能扎扎實實殺敵制勝的 "快刀"!
也許將來哪天,外骨骼機甲真普及了,兩米高的壯漢扛著加特林沖鋒陷陣的畫面也能成真。但此時此刻,在某個安靜的指揮所里,那位身高剛剛夠線的 160 厘米雷達兵,正聚精會神地盯著屏幕上劃過的一道微小軌跡。
他指尖一動,敲下的那條指令,或許才是真正決定勝負的關鍵一擊。部隊這桿秤,稱的是價值,不是刻度。
所以啊,想當兵的小伙子別糾結身高夠不夠,先看看自己體能達不達標,腦子靈不靈光 —— 只要有本事,1 米 60 也能在部隊發光發熱;要是光長個子沒本事,2 米高也未必有用。這就是現代軍隊的 "身高哲學",你 get 到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