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戴莉娟
2025年,當ChatGPT已然成為數億用戶生活與工作的一部分,OpenAI卻仍在摸索一條可持續的盈利路徑。盡管其技術被整合進微軟Azure生態,成為眾多企業AI工具的底層引擎,但正是這種“無處不在”,反而令OpenAI在尋求自身直接收入擴張時,面臨意想不到的困境——尤其在廣告行業這一重要客戶群體中。
01繞不開的微軟影子與代理商的矛盾心態
過去兩個月,OpenAI頻繁主動接觸廣告代理公司,希望建立深度合作,有時甚至提出要求支付高達百萬美元的預付款,以換取更緊密的企業伙伴關系和更優先的技術使用權限。然而,已有的微軟綁定關系卻成為繞不開的“影子”。
“OpenAI先進的生成式AI能力與微軟廣泛整合的Azure生態系統的融合,可能讓OpenAI在吸引廣告代理公司直接合作方面面臨挑戰。”Gartner副總裁分析師Nicole Greene向《廣告周刊》表示。
高昂的預付款使該廣告代理公司未能與 OpenAI 達成直接合作,尤其是因為他們通過微軟的現有協議,已經可以使用同樣的模型,而且法律程序更簡便,這讓他們對OpenAI“高門檻”的商業合作要求望而卻步。“這不是建立關系的方式,”一位控股公司高管坦言,“不像Google或Meta那樣通過捆綁服務與媒體資源降低成本,OpenAI的提議讓人很難接受。”
即便如此,也有如總部在達拉斯的獨立廣告公司 LERMA 等先行者,愿意與 OpenAI 直接簽訂 ChatGPT Enterprise 企業協議,并借此獲得Sora、DALL·E、白標化機器人等深度工具,用于客戶服務和內部自動化開發。這種案例雖少,卻揭示OpenAI商業模式的另一種可能性:優先服務愿意投入資源創新的小型獨立機構。
據了解,通過微軟與 OpenAI 的合作協議,OpenAI 的知識產權(包括模型和基礎設施)已整合到 Copilot(微軟 AI 助手)和 Azure(云計算平臺)等產品中。由此,一些代理公司無需簽署和支付 OpenAI 的直接企業協議,也可以通過微軟生態訪問 OpenAI 的工具,用于圖像和視頻生成,或調用 API 構建智能代理。 不過,若沒有與 OpenAI 建立直接關系,廣告代理公司就無法獲得企業級的特權服務,如全天候技術支持、實時培訓、自定義機器人部署,或 OpenAI 最新工具的第一時間使用權(這些工具通常需要數周才會集成進微軟產品中)。
02AI搜索:廣告公司面臨的下一戰場
OpenAI不僅在“賣模型”,也在逐漸改變品牌如何在消費者搜索路徑中出現的方式——這正對廣告公司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ChatGPT、Perplexity和Google AI Overview等工具被越來越多消費者用于替代傳統搜索引擎,廣告主意識到品牌在“LLM中的存在感”變得尤為重要。消費者不再搜索鏈接,而是直接獲取答案,這背后模型如何“理解”品牌,將決定它能否在推薦中“出鏡”。
根據 eMarketer 的數據,美國已有 35.8% 的用戶經常使用 ChatGPT;而 Capgemini 研究院今年 1 月發布的一項研究估計,已有 58% 的消費者用某種形式的 AI 工具取代了傳統搜索引擎(如 Google 或 Bing)。
由于 LLM 會抓取社交媒體上的內容,因此會吸收品牌在 Facebook、Instagram 等平臺上發布的以及被他人提及的信息。這意味著創作者營銷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 ChatGPT 等工具對品牌的呈現方式。創作者營銷、付費社交和自然社交活動“不能與 LLM 脫鉤而存在”。
因此,包括Jellyfish、Wpromote、Kepler等領先代理公司,紛紛設立AI搜索專責團隊。它們不僅開發新工具如“Chorus”,用于評估創作者內容對AI搜索結果的影響,還嘗試通過結構化代碼如llms.txt向模型“提示”品牌想傳達的關鍵價值。這是傳統SEO的一次重大躍遷——不再是為Google優化頁面,而是為Claude、ChatGPT和Gemini“訓練感知”。
雖然Altman一度輕描淡寫廣告是“零錢”,但外界已普遍預期,廣告將在OpenAI最終走向規模盈利時扮演關鍵角色。
從用戶體量看,OpenAI目前每周活躍用戶超5億,但付費訂閱者不足4%。剩下96%的“免費流量”正成為潛在的注意力資產。廣告模式的引入可能通過ChatGPT應用商店、推薦插件或AI回答中的“原生嵌入式曝光”悄然展開,而這也將再次改變廣告代理商的角色與策略。
正如Collectively創新官Natalie Silverstein所言:“品牌的社交內容已經開始影響LLM的回答。我們不能再把社交營銷和AI世界分割開來。”
03盈利困境下的產品重塑:OpenAI的艱難轉型
OpenAI 并未忽視這些挑戰。自 2023 年 8 月以來,公司持續強化企業服務矩陣,推出了 ChatGPT Enterprise、Team 和 Edu 等訂閱模式,并提供API、定制化咨詢服務。截至 2025 年 6 月,其商業用戶已突破 300 萬,年經常性收入從上一年約 55 億美元翻倍至 100 億美元。
但這一增長背后是沉重的成本:僅2024年,OpenAI即虧損近50億美元。即便是每月200美元的ChatGPT Pro訂閱,也仍處于“虧損運營”狀態,正如Sam Altman在X平臺所言:“我們其實在ChatGPT Pro上是賠錢的。”
于是,OpenAI開始對其企業訂閱產品結構進行重構——將原本按座位收費的Enterprise方案轉向按使用量計算的“點數制”模式,讓客戶可以“先買額度、后用服務”,更貼近云計算的計費邏輯,公司可以根據需求購買使用額度,而無需支付固定用戶費用,也有望吸引預算敏感型企業入局。
04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策略轉型問題
OpenAI在快速演進的同時,也正在倒逼整個廣告行業重新思考——當“模型認知”代替了“搜索點擊”,廣告代理公司的使命是否也要從“投放媒介”變為“訓練算法”?廣告代理機構的未來,很可能要從“優化Google”變為“影響ChatGPT”。
在AI成為營銷主渠道的時代,OpenAI不再只是工具提供方,它也在重新定義品牌如何被“看見”、被“理解”、甚至被“推薦”。
而在這場尚未寫完的商業化競賽中,廣告行業正站在十字路口。
(本文首發于現代廣告,轉載請聯系作者)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