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美國政壇上演驚人裂變,科技巨頭與總統的盟友關系破裂,一場由法案投票引發的驅逐風波,牽動了整個國家的神經。
7月初,美國參議院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表決。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以51:50的微弱優勢涉險過關,這一票之差的結果,徹底撕裂了特朗普與昔日盟友馬斯克的關系。
投票結束不到24小時,特朗普在白宮面對記者提問時拋出一枚炸彈:“是否考慮將馬斯克驅逐出境?”他回答:“我不知道,得考慮一下。我們可能得讓政府效率部(DOGE)盯著埃隆。”
與此同時,63歲的前總統奧巴馬突然重返公眾視野,發表強硬聲明痛斥這項法案。一場涉及權力、金錢和國籍的戰爭,正在美國最高權力圈內爆發。
《大而美法案》聽起來名頭響亮,內容卻極具爭議。這份長達900多頁的法案表面宣稱要讓美國經濟更強、政府更高效,實則干了一件大事:取消了對電動汽車的7500美元稅收抵免。
這一刀直接砍在了馬斯克的大動脈上。根據專業分析,取消抵免政策將使特斯拉年利潤減少32億美元。對消費者而言,幾千美元的補貼往往是決定是否購買特斯拉的關鍵因素。
法案通過當天,參議院投票現場氣氛緊張。50票反對對51票支持,僅一票之差讓法案獲得通過。這樣微弱優勢的勝利,埋下了后續沖突的種子。
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火力全開。他連發數十條帖子炮轟法案“將債務上限推高5萬億美元”,點名支持法案的議員“應感到羞愧”。
更讓華盛頓震驚的是,他宣布要成立新政黨“美國黨”,甚至用“豬黨”這樣的侮辱性詞匯攻擊共和黨。
昔日盟友的反目,讓特朗普陣營怒不可遏。
時間倒回2024年,特朗普與馬斯克的關系堪稱“政商黃金搭檔”。
馬斯克曾資助特朗普競選約3億美元,并擔任特朗普特別設立的“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兩人一度親密無間,共同推動政府精簡開支。
當時,特朗普需要向公眾展示自己“懂經濟、愛科技”的形象,而馬斯克則需要政府支持推動他的新能源車、火箭和AI等項目。雙方各取所需,關系如膠似漆。
然而裂痕在權力分配中悄然產生。特朗普堅持傳統能源利益,背后是石油巨頭的支持;而馬斯克的新能源帝國則依賴全球化產業鏈,特斯拉上海工廠占據其全球產能的40%。
兩人對美國的愿景截然不同:特朗普夢想回到“滿街工廠、礦井運轉”的1950年代制造業輝煌;馬斯克則著眼未來,關注電動汽車普及、火星移民和人工智能。經濟理念的根本對立,在利益沖突面前終于爆發。
當馬斯克威脅成立“美國黨”直接挑戰共和黨地位時,特朗普的回應直擊要害——瞄準了馬斯克的移民身份。
馬斯克出生于南非,2002年通過合法程序歸化為美國公民。特朗普在公開場合暗示:“若失去補貼,馬斯克只能關停企業回南非老家。”移民背景成為施壓工具,這一招既狠又準。
特朗普的盟友迅速跟進。前顧問班農等人推動審查馬斯克早年簽證歷史,指控其1992年持學生簽證期間存在“非法居留”和“非法工作”行為。班農甚至公開宣稱“馬斯克是南非人,應被驅逐”。
法律專家指出,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規定公民身份不可剝奪,除非證明入籍時存在“故意欺詐”。而馬斯克2002年合法入籍,迄今無確鑿欺詐證據。
近20年來,美國僅11例撤銷國籍案,均涉及戰爭罪或恐怖分子。學生簽證時期的所謂“灰色地帶”問題,難以構成實質性欺詐。
更何況,馬斯克同時持有南非、加拿大國籍,即使失去美國籍,也不會成為“無國籍者”。
驅逐威脅的法律可行性極低,但政治恫嚇效果已經達成。
正當特朗普與馬斯克斗得不可開交之際,63歲的前總統奧巴馬突然重返公眾視野。在法案通過后的第一時間,他通過社交媒體發表聲明,痛批《大而美法案》是“對普通民眾的無恥背叛”。
奧巴馬一針見血地指出法案的社會后果:未來十年內,約1200萬人將失去醫療保險,政府削減營養補助將使數百萬底層家庭陷入生存危機,而軍工企業和大型能源公司卻能分到巨額補貼。
“這是一張‘反向支票’,寫著每一個美國人的名字,但真正受益的卻是少數超級富豪。”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呼應了奧巴馬的批評。
前總統小布什雖言辭溫和,但也明確表達了對法案的不滿。他以自己任內設立的“防治艾滋病緊急救援計劃”為例,指出法案中的財政操作“正在為未來埋下定時炸彈”。
兩位前總統的罕見發聲,凸顯了法案的爭議性和美國政壇的深度分裂。
政治斗爭的背后,經濟領域已感受到強烈震感。特斯拉股價單日暴跌5%-7%,市值蒸發約3900億人民幣,延續了6月因雙方沖突導致的14%跌幅。
這場沖突引發的連鎖反應不止于股市。在航天國防領域,NASA和五角大樓正加速扶持SpaceX的競爭對手,如藍色起源和波音。
他們擔心馬斯克可能威脅“退役龍飛船”,這將直接影響美國航天發射能力——目前SpaceX承擔著95%的發射量。
更深遠的影響可能在就業市場顯現。馬斯克旗下企業直接雇傭超10萬人,間接支撐數百萬崗位。若沖突升級導致產業鏈外遷,加州、得州等地失業率可能飆升。
資本市場的恐慌已經開始蔓延。國際投資者對美國政策穩定性產生擔憂,這可能引發資本流動變化;特斯拉供應鏈上的中國企業,以及A股新能源板塊都已感受到壓力。一場政商沖突正在演變為全球經濟的風險源。
第三黨幻影,政治格局的未知變量
面對特朗普政府的壓力,馬斯克拋出了成立“美國黨”的政治籌碼。民調顯示有80%網民對這一想法表示支持,但政治分析家普遍持懷疑態度。
美國政治生態被民主、共和兩黨壟斷已超過一個半世紀。上一次成功挑戰兩黨制的第三黨還要追溯到1854年共和黨的成立。馬斯克的新黨面臨基層組織能力匱乏的致命短板。
然而不能完全忽視這一威脅。特朗普借攻擊馬斯克鞏固保守派基本盤的同時,部分共和黨人擔憂這會分裂選民。即使“美國黨”無法贏得選舉,也可能扮演攪局者角色,吸走關鍵票數。
這場沖突的本質已經超越個人恩怨,演變為傳統能源資本與新能源資本的對抗,以及民粹保護主義與全球化供應鏈的不可調和沖突。法案表面是財政調整,實則是美國發展路線的抉擇。
特朗普的“驅逐”言論,更多是恫嚇馬斯克停止反對法案的政治手段,同時轉移公眾對法案債務風險的關注——該法案預計將推高美國負債3.8萬億美元。
特斯拉工廠的機器人仍在運轉,SpaceX的火箭照常升空。但華盛頓的硝煙已經彌漫到華爾街和硅谷。奧巴馬在私人場合對助手透露:“這不是兩個人的戰爭,而是兩個美國的對抗。”
那些流水線上的工人,那些仰望火箭升空的少年,那些依賴醫保的老人,他們不知道的是:當權者的一念之差,資本的一個決策,往往成為改寫普通人命運的筆尖。
參考信源:美參議院1票優勢通過“大而美”法案 特朗普與馬斯克“口水戰”升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