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體育賽事,遠非單純的競技場,更是驅動城市能級躍升的強力引擎。“辦賽就是辦城市”,這一理念在經濟第一大省廣東有著生動詮釋。今年,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將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推出《粵動21城-廣東體育性格圖鑒》系列報道,深度剖析廣東21個地市獨特的體育性格,聚焦各地如何借力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契機,加快經濟高質量發展。
南方財經記者趙曉晨 實習生陳樂怡 佛山報道
“人擠人走不動路!來晚的只能在外圍聽著鑼鼓聲”……提起5月末到6月中在佛山桂城疊滘東勝、潭頭、圣堂、茶基四大賽區輪番上演的龍舟競渡盛況,廿四坊龍船漂移文創社設計總監陳邦榛眼前仿佛再次疊滿人影。
河涌邊的低矮石欄到屋舍臺階,目之所及都密不透風地??“焊”??滿了人。那幾日,廿四坊快閃店就嵌在洶涌的人潮中,龍舟模型、冰箱貼一上架便“賣爆了”。
水道中,東勝東隊的隊員陳至樂在沖刺的極限狀態下,與隊友一同嘶吼發力,眼睛已難辨前方,唯憑肌肉記憶瘋狂劃槳。最終,他們在C彎賽區奪得冠軍,刷新了近年最好成績。疊滘龍舟,憑借其“九曲十三彎”的獨特地形和高速過彎時的“龍船漂移”,早已成為民間龍舟賽中的現象級存在。
這份“驚險”,是首要吸引力,也塑造出了本地人“寧可煲爛,不可扒慢”的精神內核。
陳至樂向南方財經記者回憶起今年遼寧等地隊伍前來佛山交流時的情況,“他們過彎時會本能的身體往后縮,船就會重心不穩”。對于這種嶺南獨有的高速過彎方式,本地隊伍早已習以為常,即便在漂移中發生撞船甚至翻船,反倒成了觀眾最期待的“特色節目”。
在佛山,幾乎村村有龍舟隊,龍舟活動全年無休,年均賽事超500場,參與人數眾多。這種速度的較量,不僅是家族、村社集體意志的凝聚,更是佛山人團結奮進、海納百川的精神。憑借龍舟賽事的連續性、競技標桿性、民俗滲透性,佛山成為了中國龍舟文化核心承載地,也是嶺南名副其實的“龍舟之鄉”。
如今,職業賽道的標準化與民間賽事的活力正在佛山走向更深的融合。貫穿全年的F3佛山龍舟超級聯賽,打破了“五月節”的時令局限。以疊滘為代表的民間賽事自嶺南村落走向世界舞臺,其不僅是一場體育賽事,更是一次文化的盛大傳播,向全球展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創新與活力。
(水網縱橫的疊滘。受訪對象供圖)
在粵語語境中,“滘”多指有分支河道的地方。佛山南海疊滘鎮水網縱橫,河道狹窄且多彎道,當地人傍水而居,熟悉水性,在狹窄河涌中競渡已有數百年歷史。
與在寬廣水域開展直道競速不同,在疊滘賽龍舟,水道寬度僅有3至6米,S型、C型、L型和直道四個賽區都有不同的難度和看點。例如,潭頭賽區的C彎賽道彎道幅度大,而且在橋側彎位設有大木樁,L彎賽道則在拐角處設置一塊增加難度的大石頭,名為“考石角”。
在民間龍舟賽事里,疊滘龍舟賽可謂是“初代網紅”,以“九曲十三彎”的地形堪稱龍舟界的“秋名山”。每當長達25米的龍舟高速過彎,擦著水道邊緣留下浪花,堪比賽車的轉彎走線形成標志性的“龍船漂移”。
在廣東省龍舟協會常務副秘書長、十五運會龍舟項目技術代表魏偉看來,要掌握、能較好的完成龍舟漂移,關鍵是舵手在運用好活動舵技術的前提下,怎樣根據龍舟的速度、位置協同掌舵、幫舵、擋水(剎車)快速轉身的技術。目前在全球龍舟隊伍中,這種在高速競技狀態下展現的精密配合能力,是疊滘龍舟獨有的核心競爭力。
“人船合一是全方位的。”鼓手孔德志對南方財經記者說,“槳葉插在水里發力時,船像箭一樣‘硬’,而槳葉離水的那一瞬間,船會變‘軟’,舵手就趁這個瞬間轉彎。”鼓手需要根據隊員體能實時調整鼓點頻率和劃槳節奏。在503米的C彎賽道,隊員劃出40—45槳后要由坐劃改為跪劃,孔德志敲擊的鼓點頻率也要從約每兩秒三下變為一秒一下,讓船在過彎時更方便舵手操作。
孔德志所在的東勝東隊大約有75人,除去后勤保障人員,大約有42名運動員。為備戰比賽,東勝東隊今年從3月22日下水開始系統訓練,早期在千燈湖水域訓練耐力和氣息,后期回到疊滘水道訓練彎道爆發力和協調性。6月2日潭頭賽區C彎競逐中,東勝東隊最終以2分08秒17的成績鎖定冠軍。
其實,疊滘劃龍舟已有多年的歷史,過去更多是村民自發的節慶儀式,四坊八鄰搖槳競渡,岸上喝彩的多是本地鄉親。自2023年以后,賽事規模宣傳力度不斷擴大、商業贊助業態逐漸成熟,疊滘龍舟成為了全國的焦點。
今年疊滘龍舟賽期間,近百萬觀眾涌到佛山南海桂城,海內外超200個轉播平臺全程直播,在社交平臺及主流媒體客戶端總瀏覽量超60億。疊滘,“水上F1”漂移再一次成為端午時節的“頂流”。
在成為“頂流”前,一直是龍委會成員挨家挨戶捐“百家米”“龍船錢”來籌措賽事經費,也有來自村里幾位熱心老板年復一年的資助。轉機出現在2013年,受東勝村前輩委托,孔德志開始為所在賽區的龍船比賽尋找招商機會。
“賽事是我們自己的,賽制也是我們定的,推廣的事情就交給專業公司去做。”孔德志思考了兩個方向,一是借助媒體宣傳;二是招商引資,通過傳媒公司宣傳包裝推廣、進行品牌策劃,把龍船文化的內核推廣至全中國甚至海外。
疊滘人意識到,龍舟不能只做“端午限定”網紅,因此近三年比賽的賽季被拉長,白云山板藍根、東風日產等頭部品牌爭相冠名,比賽商業贊助生態越來越成熟。
“頂流”賽事也造就了周邊文創餐飲經濟的繁榮。端午節前長達一個月的疊滘龍船“夜訓”已經開始吸引諸多游客,南海許多商圈也同步轉播比賽成為第二現場,僅端午小長假,第一現場、第二現場共吸引市民游客超68萬人次,帶動的現場消費達3.45億元。
另一方面,疊滘逐漸探索出多種“龍船+”新業態的發展路徑。沿著疊滘水道行走,能看到數十家文創空間、工作室、創意咖啡店,夜市、文創等新業態成為村集體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我們今年設計了疊滘龍船漂移大賽的獎牌,還策劃設計了龍船里創意園兩條龍船的龍頭和龍尾、棉二水塔街的不銹鋼龍船水景等。”陳邦榛介紹,除了設計銷售冰箱貼、龍舟模型等紀念品,廿四坊還開發了龍舟研學游活動,2025年還未過半,就已經有幾十支隊伍前來,整體營業額已達到約60萬元。
(廿四坊龍船漂移文創社設計的龍舟文創產品。受訪對象供圖)
中國龍舟看廣東,廣東龍舟看佛山。雖然疊滘龍舟賽是佛山龍舟比賽里最出圈的一項,但是在佛山,龍舟文化呈現出多元而蓬勃的發展勢頭,有著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和獨特的發展路徑,早已超越了節慶習俗的范疇。
一方面,佛山在職業競技龍舟領域擁有南海九江龍舟俱樂部、順德樂從龍舟俱樂部等多家在國內外極具影響力的職業龍舟俱樂部;另一方面,以疊滘龍舟賽為代表的草根龍舟文化蓬勃興盛,成為地方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和象征。
在職業賽場上,佛山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早在2008年,全國第一個正式注冊的職業龍舟俱樂部——南海九江龍舟俱樂部,便誕生于此。十余年間,九江龍舟隊在國內外頂級賽事中累計斬獲873枚獎牌,其中金牌493枚、銀牌253枚、銅牌127枚。順德樂從龍舟俱樂部自2010年成立以來,也在國內外多項龍舟賽事中屢創佳績。
走進九江璜磯村的龍舟訓練基地,九江女子龍舟隊每天固定時段開展訓練,早上八點半至十一點,下午兩點半至四點半,雷打不動,風雨不改。“來了才真正感受到,這里的龍舟文化真的不一樣。”九江女子龍舟隊隊員馬懷麗來自山東,已在廣東生活近十年。
“龍舟的核心只有二字——團結。劃龍舟,一個人再厲害也沒用,必須要大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馬懷麗說。
(九江龍舟隊在國內外頂級賽事中累計斬獲873枚獎牌。趙曉晨攝)
7月7日,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群眾比賽龍舟項目決賽在佛山南海丹灶圓滿收官,廣東代表隊在為期三天的比賽中總共收獲六塊金牌。
不只是職業賽場上,在彎繞狹窄、水網密布的村落河涌,龍舟也有著植于泥土的鮮活面孔。盡管比賽規則不一,精神底色卻相似。
在疊滘,龍舟隊員奉行“寧可煲爛,不可扒慢”,這種“敢撞敢拼”的態度,契合當代年輕人的熱血審美,成為傳播中的核心記憶點。在九江煙南村,“龍舟大媽”村民潘惠珠,起初是辛苦勞作的農民,卻通過努力成為九江女子龍舟隊的主力。民間與職業的邊界,在佛山并非涇渭分明。
又如五人龍舟,這是佛山水域上獨具一格的形式,五人一組,每船五橈。結構輕巧,卻能在長距離拉力中迸發出驚人的速度與耐力。魏偉告訴南方財經記者,這不僅是廣東的傳統,也是技術層面的創新,更是承載著佛山人“務實包容、團結拼搏、力爭上游”的精神。
無論是疊滘的拼撞,還是五人艇的堅持,其核心都在于“合”。
扒龍舟,比的是速度,更是家族、村社的集體意志。也正因這種深植民間的起源,使得從九江的專業基地到疊滘本地龍舟隊,都在積極讓年輕一輩接過船槳。佛山人團結奮進、海納百川的精神底色,就在一次次水花飛濺的較量中,完成代際交接。
今年5月底的北京通州大運河畔,廣東嶺南龍舟隊兩條傳統龍船展示360度轉圈、“S形”漂移等技藝。而在疊滘比賽期間,外國博主們深入村莊,體驗夜訓、觀看比賽,向外展示著:“在佛山,村里也能玩得很City!”龍舟,成為佛山辨識度極高的一張文化名片。
職業賽道的標準化與民間賽事的活力化,在佛山正走向更深的融合。佛山打破傳統龍舟“五月節”的時令局限,打造貫穿全年的賽事品牌——F3佛山龍舟超級聯賽,不僅賽事變多、頻次偏高,也讓龍舟競技標準化、專業化的門檻被不斷推高的同時,帶動越來越多群眾參與。
當然,賽事天然激發了佛山消費市場的澎湃活力。疊滘龍舟賽主辦方創新打造“10+N”龍船觀賽“第二現場”,將大型商圈、工業街區、公園、街頭商店等地化身沸騰的“河岸”,讓市民“零距離”感受“水上漂移”的極致魅力與激情。端午假期首日,“第二現場”去重后吸引超28萬人次市民游客,帶動消費1.88億元。
圍繞“龍船+經濟業態”,疊滘還推出限量非遺體驗禮包,提前預訂龍船飯;推出主題禮盒零食、手信粽等多款新文創;舉辦美食市集、龍船王競猜活動等,為傳統民俗賦予新的玩法與創意,帶動“商文旅”融合,催熱了假日經濟。攜程數據顯示,佛山今年端午假期整體旅游預訂量同比激增了167%。
“龍舟+”猶如兩條并行的軌道,承載著同一種精神內核——團結、拼搏、永不言退,它們共同驅動著佛山在時代中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