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成都中考備受關注的“5+2”區域第二批次學校錄取放榜。
今年中考取消“省重線”、合并錄取批次以后,這一批就包含了所有的公辦普高(含綜合高中)、民辦普高、職普融通和中職學校。其中,在100多所普高的錄取中,今天我們重點分析民辦高中的錄取情況。
通過對各民辦高中錄取線的分析不難看出,與2024年相比,今年民辦高中的錄取主要有兩點變化。
一是從錄取分數線可以看出,今年在普高線以上完成招生計劃的民辦學校數量,較2024年明顯增加,比如有錦江嘉祥、成外、實外、成華嘉祥、棠湖外國語、溫江東辰、溫江新世紀光華等,其錄取線均高于普高線,可見是在普高線上就完成了全部招生計劃的錄取,不需要再參與后續的志愿征集。
二是部分民辦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均有明顯上漲,比如成外錄取位次較去年上浮4000多位,成華嘉祥較去年上浮6000多位,溫江東辰較去年上浮2000多位。
不僅如此,據統計,在今年小升初的招生中,部分民辦初中的招生計劃較去年是有所增加的,盡管如此,即便是家長自愿進行公辦、民辦學位選擇以后,在小升初空余計劃的錄取中,參與錄取的民辦學校,今年反而比去年減少了17所;小一民辦學校的招生中,有空余計劃的學校數量較去年也減少了4所。
這意味著更多民辦學校今年一次就完成了招生計劃的錄取,這也是今年有家長在填報民辦空余計劃的志愿時,反映找不到部分學校的原因,說明家長對優質民辦學校的認可度其實在不斷提高。
政策方面,眾所周知,今年成都對民辦學校的招生政策進行了優化調整,包括民辦高中增加三類直升指標、辦學質量高的民辦學校招生計劃“只增不減”等(詳戳《增加直升類別,優質計劃“只增不減”……一文讀懂2025成都民辦招生政策》「鏈接」,來支持民辦學校的發展。其中,在指標到校方面,今年“5+2”區域民辦學校共錄取校內指標生、區域指標生、集團內跨校指標生4589名,據不完全統計,這比2024年增加1000余名,可以說大幅提升了初中畢業生免試就讀民辦高中的數量,也更好地滿足了廣大家長和孩子對民辦高中的選擇性需求。
基于以上今年民辦學校的錄取情況,我們也想再重申兩個觀點:
一是家長在孩子高中學校的選擇上,有兩類學校的分數性價比其實都相當高,一類是非“5+2”區域的重點高中,第二類就是民辦學校。在家長不考慮地域、位置、交通、接送、學費等因素外,單就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招生錄取線相比,這兩類學校都是很值得關注的。
二是從今年民辦招生政策的調整來看,其背后的邏輯可以理解為:優質擴容、低效壓減,即將有限的招生指標向優質的民辦學校傾斜,辦學質量不高的民辦學校則可能被逐漸淘汰。這既有利于激發民辦學校的內生動力,也能實現教育資源的動態優化配置,其深層意圖其實是“扶優汰劣”。
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從民辦教育的發展趨勢其實不難看出,教育資源的評價標準并不在于“公辦”還是“民辦”的屬性,本質還是在于質量和口碑。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學校自有其功能和作用,優質民辦學校通過提升辦學品質、打造辦學特色,來匹配不同家庭個性化的教育需求,為孩子和家長提供多樣化的教育選擇,與公辦學校形成差異化的發展格局,仍然是當前以及未來所需要的。
因而在當下的教育生態中,成都民辦校錄取分數和位次上揚、招生計劃持續增加、計劃完成度不斷提升、優質學位仍然需要“搖號”……種種現象都在清晰表明,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學校時,愈發看重的是辦學質量和教育特色,而非簡單的以“公”“民”屬性論優劣,透過“用腳投票”的選擇行為,我們也看到了這屆家長日趨成熟的教育觀,以及在多元格局中作出的理性選擇——這既是對“扶優汰劣”政策導向的呼應,更是對民辦教育健康生態的積極構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