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鄉村治理,以實干解民生難題,方為眾望所歸。
近日,記者在淄博市博山區山頭街道采訪時發現,一場以民生福祉為“圓心”的治理革新,既改善了當地百姓的生活條件,又在細微處彰顯了真情。該街道創新推出的“四事”工作模式——“不花錢辦小事”、“少花錢辦急事”、“花小錢辦大事”、“真花錢辦實事”,正在多個村居結出碩果。
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不僅精準對接了群眾需求,更以實際行動詮釋了鄉村振興的深刻內涵,為鄉村治理提供了實踐樣本。
“不花錢辦小事”,細微之處見真情
7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水峪村。在村小廣場上,72歲的徐玉花老人正坐在新安裝的長椅上,與老姐妹們悠閑地聊著天,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現在村里啥事兒都有人管,日子過得舒心著呢?!毙煊窕ǖ囊幌?,道出了水峪村近年來的巨大變化。
水峪村,一個戶籍人口1000余人的小村莊,常住人口卻僅剩300余人,且六成以上為老年人。面對這樣的現狀,村黨支部書記欒慶印帶領村民,創新推出了“不花錢辦小事”的舉措,讓村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暖。
“以前,取個快遞得跑到幾里外的鎮上,現在好了,有三家快遞進了村,方便多了?!?6歲的村民欒慶堂感慨地說。這背后,是村“兩委”多次與快遞運營商溝通協調的結果,實現了快遞服務的“最后一公里”暢通無阻。
不僅如此,村里還解決了老年人理發難的問題。欒慶印介紹說:“我們挖掘了村里以前從事過理發行業的熱心村民,配備了理發工具,現在他們定期上門為老年人理發,既方便又暖心?!边@一舉措,讓老人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貼心的服務。
談及代購服務,欒慶堂滿臉笑意:“村里還幫我們整合資源,長者超市的商品越來越豐富了,而且價格實惠,我們再也不用為買點兒日用品發愁了。”原來,村“兩委”通過不收租金的方式,吸引了更多商家入駐,既豐富了商品種類,又降低了村民的生活成本。
現場采訪,記者發現,在水峪村,“不花錢辦小事”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變,卻如同涓涓細流,匯聚成溫暖人心的力量,讓眼前的這個村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少花錢辦急事”,移風易俗潤民心
7月7日下午,記者走進窯廣村,探尋這里移風易俗的新風尚。村中,一座寫著“追思廳”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正是窯廣村推進移風易俗的一個生動寫照。
村黨總支書記畢德明向記者介紹,過去,村里在紅白事上存在鋪張浪費的現象,給村民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為了改變這一狀況,村“兩委”決定從“少花錢辦急事”入手,倡導文明新風。村里利用閑置房屋改造成了“追思廳”,免費給村民提供辦理白事的場所,還配備了桌椅、音響等設備。
51歲的村民張杰對此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以前辦白事,講究大操大辦,請戲班、擺流水席,一場白事辦下來,花費巨大。而現在,在“追思廳”辦理白事,大家更注重的是對逝者的追思和緬懷,而不是物質的攀比?!霸谶@里,我們會組織簡單的追思儀式,大家聚在一起,回憶逝者的生平,這種方式既莊重又節約?!睆埥苷f。
畢德明還介紹,為了確?!吧倩ㄥX辦急事”的理念深入人心,村里成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了詳細的章程,對紅白事的規模、流程等進行了規范。同時,村干部和黨員帶頭踐行移風易俗,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如今,在窯廣村,文明新風已經悄然興起。村民們不再為繁重的禮金和鋪張的儀式所累,鄰里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和睦。“少花錢辦急事”的創新做法,不僅減輕了村民的負擔,更讓文明之花在此綻放出絢麗的光彩。“未來,窯廣村的移風易俗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多的文明力量?!碑叺旅餍判臐M滿地說。
“花小錢辦大事”,村容村貌大變臉
7日8月上午,記者踏進秋谷村,感受這個曾經問題纏身的小村莊,如何通過“花小錢辦大事”,實現環境整治大提升,成為民生幸福的典范。
走進村莊,人工湖波光粼粼,點綴著鄉村的朝氣;奶崖、橫里河兩條老街煥然一新,硬化路面平坦整潔,墻體彩繪生動有趣。村黨委書記劉傳宗指著這些變化,自豪地說:“我們沒有大拆大建,而是整合資源,精打細算,用最少的錢辦成了最多的事?!?/p>
劉傳宗介紹,村里重點投資200余萬元對兩條老街進行提升改造,打造景觀廣場、進行綠化提升,力促村莊“換臉”。同時,還修建了城市綠道、小游園、文化長廊,開辟了文化宣傳陣地,讓村民在閑暇之余有了好去處。
57歲的村民朱樹軍對村里的變化深有感觸。他指著眼前新修的路面說:“以前這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現在路好了,環境美了,我們心里也亮堂了。”朱樹軍還介紹,村里實施的自來水入戶工程,讓大家喝上了潔凈優質的自來水,再也不用為吃水發愁了。
除了硬件設施的改善,秋谷村還注重軟件服務的提升。村里開設了醫療服務站,解決了村民求醫難、看病難的問題;修建公墓,倡導健康科學、節儉文明的生活理念。劉傳宗對此表示,環境整治不僅提升了村莊的整體形象,更增強了村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我們要讓村民們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p>
“真花錢辦實事”,民生工程暖人心
7月8日下午,記者還實地探訪了兩項備受群眾好評的民生實事工程——水印藍山社區長者食堂與東坡村道路維修項目,真切感受到了當地政府“真花錢辦實事”的決心與成效。
在水印藍山社區,即將落成的長者食堂成為了老年人的“幸福港灣”。社區黨總支書記劉大發介紹,該食堂選址于文峰苑小區內的原水泥廠辦公樓,通過招商引資紅色合伙人投資50萬元改造而成?!拔覀兩鐓^60歲以上老人占比達33%,吃飯難一直是個大問題?!眲⒋蟀l說。
食堂設計可容納100人同時就餐,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營養的餐食,還兼顧了年輕人的簡餐需求。64歲的居民徐衛東感慨地說:“以前總擔心吃飯不規律影響健康,現在有了長者食堂,每天都能吃上熱乎飯了。”
與此同時,東坡村的道路維修項目也贏得了村民的廣泛贊譽。村總支部書記周元彬告訴記者,針對村委前街200米破損路面,村里投入資金進行了全面改造。“這條路以前坑洼不平,雨天更是泥濘難行,現在好了,平坦又寬敞?!敝茉蛘f。
說起這條新修的道路,71歲的村民周允學高興得合不攏嘴:“真是為村民辦了件大好事,現在出門再也不用深一腳、淺一腳了?!?/p>
實地調研中,記者發現,兩項工程、一餐一路,都精準對接了群眾的實際需求,展現了社區、村居“真花錢辦實事”的務實作風。這兩項工程的成功實施,不僅提升了當地百姓的生活質量,更在群眾心中樹立了為民服務的良好形象。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姜濤 通訊員 孫建超 張曉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