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年近八旬的胡國忠坐在博山老宅的書桌前,桌上堆滿了稿紙和資料。6月9日早上8點,他的手機屏幕亮了——一則短信躍入眼簾:“今天收到了您的大作《博山老城深處》等三卷,深為感動……”發(fā)信人是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張宏森。一本書跨越千里,連接起兩代人對故土的回望。
胡國忠向地方文化研究者王濟武介紹老城的情況。
這部300多頁的《博山老城深處》,有69張手繪地圖、1500多處標注信息,是繼2023年的《解讀老照片 留住博山城》和《顏神古鎮(zhèn)街巷圖》后,胡國忠第三本地方史料專著。翻開書頁,74篇文章配以精細的插圖,每條街巷的數(shù)字標注對應(yīng)著文字描述——博山近百條街道、胡同的走向、商鋪、住戶乃至風(fēng)土人情,躍然紙上。老城的上世紀風(fēng)貌在銅版紙上一一重現(xiàn):稅務(wù)街的石板路、西冶街的商鋪吆喝、胡同里的鄰里故事……張宏森在信中贊嘆:“風(fēng)物可能已逝,往事并不如煙,你們的書寫和記錄已經(jīng)成為一種歷史鐫刻。”
2024年3月,胡國忠翻開自己前作《顏神古鎮(zhèn)街巷圖》,陷入深思,雖然疏忽在所難免,但他仍然總結(jié)出很多問題:編號混亂、多有重復(fù)、介紹簡單……因此,亟需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時候,重新編寫一本詳細一點的資料,把自己所知的人和事,都編入書中。
胡國忠說,按照自己的思路,這本書一條街道配一篇文章,一根胡同配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還要配上相應(yīng)的地圖。“這樣,誰家在哪就都了解了。”
在推土機轟鳴的城市變遷中,胡國忠老人用筆和紙完成了自己的心愿,守住了屬于自己的一份記憶。也許,這不僅僅是一份個人記錄,更是一份思考:當街巷從現(xiàn)實中消失,生活痕跡湮滅,應(yīng)該如何留住記憶,以及為何要留住記憶?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李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