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記者從淄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了解到,近日農業農村部發布公告,第五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第六次主任委員會會議審定通過了153個小麥品種、13個水稻品種和34個玉米品種。其中,淄博市農科院自主選育的優質中強筋小麥品種“淄麥71”赫然在列,這也是淄博市農科院有史以來首個“自主研發”通過“國審”的小麥品種,填補了淄博市農科院在國家審定品種領域的空白。
淄博市農科院科研人員在田間查看麥苗長勢。
據介紹,“淄麥71”源于“煙農19/泰農18”的品種雜交組合,淄博市農科院小麥育種團隊經過十余年培育,歷經親本篩選、雜交配組、后代選育等重重關卡,才讓這一品種最終從海量材料中脫穎而出。
一個小麥新品種的誕生,堪稱“大海撈針”:從上千個原始材料中確定親本,選配雜交組合,再從成千上萬株后代中篩選符合目標的種子,往往需要6—7代才能穩定遺傳,之后還要經過3年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才能通過國家審定。許多育種者窮其一生,也未必能等到一個品種的“誕生”。
實際上,“淄麥71”的成功并非偶然。早在2018年,由淄博市農科院小麥育種團隊培育的“淄麥28”“淄麥29”同時通過山東省審定,在山東、河北等地大面積推廣應用。
從特征特性來看,“淄麥71”作為冬性小麥,表現出良好的豐產潛力。歷經多年試驗檢驗:從2019到2022年,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聯合體區域試驗,連續多年保持穩定增產態勢,達到中強筋小麥標準。
根據審定意見,“淄麥71”品種適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水地組的河南省除信陽市(淮河以南稻茬麥區)和南陽市南部部分地區以外的平原灌區,陜西省西安、渭南、咸陽、銅川和寶雞市灌區,江蘇省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以北地區,安徽省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區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為黃淮冬麥區優質高產小麥生產提供了新選擇。
淄博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提升育種創新能力,圍繞優質、高產、多抗等目標,不斷選育出更多更好適應市場需求的優良品種,為推動種業振興和保障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李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