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柬埔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提交將高棉婚禮傳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引發泰國與柬埔寨之間有關傳統婚禮服飾的激烈爭論。泰國一些民族主義團體對此提出質疑,認為該申請中所展示的服飾與泰國傳統服飾過于相似。
爭議焦點在于柬埔寨提交的高棉婚禮文化內容,其中所呈現的婚禮服飾與泰國傳統禮服相似,引發部分泰國輿論質疑文化被“挪用”,并追問泰國文化部是否知曉此項申請,也引發了更廣泛的區域文化歸屬討論。
文化部澄清 UNESCO 申報程序
泰國文化部常務秘書普拉索普·良恩(Prasop Riangngern)對此作出澄清,表示柬埔寨此次提交的僅為“高棉婚禮傳統”,并未涉及泰國服飾或相關文化實踐。他強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評審程序嚴格,需經由專業委員會審核,遵循透明、公平、相互尊重和國際合作的原則。
泰國也在申報傳統服飾非遺
目前,泰國也在推進其自身的傳統服飾申報工作。去年,泰國以“泰裝:國家服飾的知識、工藝與實踐”(Chud Thai: The Knowledge, Craftsmanship and Practices of the Thai National Costume)為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非遺申請,預計將在2026年召開的第21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上接受審議。
并行的文化保護努力
自2009年以來,泰國已持續開展文化遺產保存戰略,以提升國家軟實力、保護文化身份。2023年,受到王室啟發的“泰王室風格禮服”已獲國內遺產認證,并于2024年3月獲得內閣批準,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申請。
泰國傳統服飾通過地區工藝展現文化特質,其圖案、剪裁和面料體現出鮮明的民族身份。這類服飾在1960年泰王拉瑪九世與詩麗吉王后出訪歐美時曾廣泛展示,成為泰國國家形象的重要象征。
2025年5月10日,在印度海得拉巴舉行的“2025年萬國小姐”開幕式上,泰國佳麗Suchata Chuangsri 表演傳統泰舞時,身著以孔雀綠為主的泰式“Chakri 裙”,所用面料為手工織造的大花紋南奔府絲綢,展現出傳統服飾的傳承與美感。
如今,這類服飾依然在王室典禮、婚禮慶典等重要場合中出現,象征泰國文化的延續與身份認同。
UNESCO 對多元文化的認可框架
此次爭議也凸顯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處理文化遺產申報的基本理念——各國可在互相尊重與合作基礎上,透明申報本國文化遺產。文化部常務秘書強調,文化遺產的申報應視為一種社區價值的保存,而非文化所有權的主張。
這一機制也曾成功促成多國聯合申報,例如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文萊與泰國聯合提交的“Kebaya”(馬來傳統女裝)。而在2018年,泰國的“孔劇(Khon)”與柬埔寨的“Lakhon Khol”也曾分別獨立申報,并未引發爭議,顯示出文化共享背景下可以和平共存。
2024年7月12日,泰國文化中心曾舉辦“國際《羅摩衍那》戲劇表演”,集結了泰國孔劇、柬埔寨 Lakhon Khol,以及來自印度、印尼、菲律賓、緬甸、新加坡與馬來西亞的演出團隊。
更深層的歷史背景
此次服飾爭議其實反映出泰柬之間更廣泛的緊張關系,不僅限于文化,還涉及領土爭端與歷史恩怨。社交媒體上常見柬埔寨民族主義者稱泰國人為“暹羅竊賊”,而泰國民族主義者則反稱柬埔寨為“Claimbodia”(意指愛“索取”他國文化)。
學者指出,這種緊張源于兩國長期以來民族主義的發展與相互對立的歷史敘事,并非當代孤立事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