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德國記者遭到猶太人伏擊,他們被暴雨般的石頭砸的落荒而逃,車輛嚴重損壞,所幸沒有人員傷亡。
據(jù)德國時代周刊7月6日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是德國之聲的員工,他們當(dāng)天赴約旦河西岸拉馬拉以北的辛吉勒村采訪,報道猶太定居者侵占巴勒斯坦人土地的事。同行的還有一眾國際媒體。
不幸的是,猶太人知道他們會來,已經(jīng)提前設(shè)下了埋伏。
記者們剛開始工作沒多久,就被冰雹般的石頭打的頭破血流、抱頭鼠竄,沒人敢留在現(xiàn)場。
猶太人追趕了一陣子,看到記者們跑遠,又對著他們的汽車瘋狂發(fā)泄。
等這群猶太暴徒離開,記者們也無心再采訪村民,都匆匆離開了現(xiàn)場。
事后德國媒體非常憤怒,德國之聲的新聞主管還譴責(zé)了這一事件,因為這次他們的記者也挨揍了!
眾所周知,德國自二戰(zhàn)后有一種病態(tài)的補償心理,即猶太人不管做什么、怎么做,他們都認為是對的。
所以猶太人在加沙搞屠殺時,德國政府視若無睹;以色列進攻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朗時,德媒也幫他們說話,但等到自己人挨打,德國人就忍不了了,評論區(qū)更是正義感爆棚、痛斥以色列,與以往的論調(diào)完全不同。
有人質(zhì)疑,以色列到底是民主的法治國家,還是奉行恐怖主義的種族隔離國家。
但馬上有人回答說,他們應(yīng)該被歸類為恐怖分子。
有人感嘆,巴勒斯坦人已經(jīng)被他們迫害了幾十年。
還有人怒不可遏,宣稱德國人對此太過冷漠,而默茨和他的同事卻喜歡這些恐怖分子。
分析認為,公眾立場往往受事件親疏的影響,這次德國記者挨揍,反倒讓德國網(wǎng)民更能同情巴勒斯坦民眾。
從國際公平與正義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一件好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