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為啥能叫“母校”呢?有大學生調侃,因為有些學校真的就像“親媽”一樣對學生好,從衣食住行到學習方面的大小事宜,每一處細節都體現了用心。
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用心愛學生的“母校”,才能讓大學生在第一次離開父母、第一次住校、甚至是第一次異地求學后感到無盡的溫暖。
但也不是所有學校都能這樣事無巨細的照顧學生的感受,但真正讓學生們感到不平等的,不是學校不用心,而是學校區別對待,那種感覺就仿佛“母校”成了“繼母”,而自己因為不是母校“親生”的而感受到了深深的委屈和不公。
北大學生曬出兩張錄取對比圖,控訴北大偏心:自己不是親生的!
一位同學在網上曬出了自己的北大錄取通知書,考入頂尖學府本該是值得喜悅的事情,更令人羨慕的是,這樣高含金量的錄取通知書,女同學還有兩張,本科和研究生都考入北大的她,對北大有著極其深厚的情愫。
可當女孩收到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后,她的心情很復雜,為了解答內心的困惑,她果斷找出了自己本科階段收到了北大錄取通知書,并且拍下了這兩張對比圖。
同樣是北大的錄取通知書,這兩張通知書在質感和設計上存在明顯差異。本科錄取通知書精美大氣,有“大學堂”字樣的牌匾式設計,打開后給人強烈的儀式感;而研究生錄取通知書則過于簡陋,就連紙質看起來都比本科階段的廉價。
強烈的對比讓女同學忍不住控訴北大的偏心,她還調侃:本科階段北大像“親媽”一樣,而到了研究生階段“親媽”突然變成了“后媽”,一下子從親生孩子變成了不是北大親生的,這種落差感可想而知。
女同學的吐槽讓評論區的不少網友都感同身受,不僅是錄取通知書,本科生與研究生待遇差異遠比想象中的還多,而且普遍存在。
從迎新活動、獎學金設置到學校資源分配,本科生總是能享受到更多優待,多數高校對新入學的本科生格外重視,給予豐富的歡迎禮品和隆重的迎新儀式,開學季學長學姐們會給新生準備各種禮物,學校也會投入大量資源確保本科新生順利適應大學生活。
而反觀研究生入學,不僅典禮沒有本科新生隆重,就連活動也遠不如本科迎新豐富,同樣是新生,這差距也太大了。
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學生,都理應得到學校一視同仁的尊重
有北大校友分享了自己2010年收到的北大研究生錄取通知書,甚至比現在更簡陋,而博士階段的錄取通知曾經只是一張容易丟失的紙條,學歷越高、被重視程度反而越低了。
有網友猜測,或許是因為學校覺得,隨著年齡的增長,研究生們不再需要那么強烈的儀式感,相反他們真正需要的是重實質性內容,比如學術資源和導師關注度;也可能是學校覺得,研究生對于學校的歸屬感總歸不如本科生那么容易建立。
但這也不是學校可以區別對待的理由,研究生固然需要實質性的學術資源和教育成長,但這也并不意味著他們不需要學校的儀式感,儀式感帶來的不僅僅是被重視的感覺,更能帶來學生對一所學校的認可和歸屬。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學生只要來到了這所學校,就都是靠著各自的努力好不容易考進來的,就理應得到學校的重視和尊重,哪怕不能做到讓所有的學生都擁有同等水平的儀式感,也至少要做到一視同仁。
差異化的待遇會引發學生的負面情緒,特別是那些對校園文化和儀式感有強烈需求的學生。對于高校教育工作者來說,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去平衡不同群體的需求,是教育管理者們在當下發展中值得思考的難題。
今日話題:你如何看待這件事呢?
(所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