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祁連山北麓的甘肅省民樂縣三堡鎮,一縷縷晶瑩剔透的掛面如銀線垂落,在陽光下泛著溫潤的光澤。這里的手工掛面坊里,工人們正重復著揉面、盤條、拉伸等傳統工序,將百年傳承的技藝融入每一根面條中。從家庭作坊到現代化工廠,從本地餐桌到全國市場,三堡掛面以“銀絲”為紐帶,串起了一條傳統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富民之路。
手工掛面坊(民樂縣委宣傳部供圖)
三堡掛面是當地村民世代傳承的手工制面技藝。其獨特之處在于采用祁連山雪水灌溉的優質小麥,結合“三醒三拉”古法工藝,歷經20道工序制成。面條細若發絲、耐煮不糊,口感筋道爽滑,成為當地節慶、宴席的必備美食。
在三堡鎮,每一根掛面都承載著手藝人的匠心。62歲的韓莊村村民謝維仟,便是這門技藝的活態傳承者。他從事手工掛面制作已逾30年,如今是掛面廠的技術總監?!叭嗝嬉駥Υ⒆右粯蛹毿?,醒面的時辰、拉伸的力度,差一絲一毫都不行?!敝x維仟粗糙的手掌布滿老繭,卻能精準感知面團的呼吸。
手工掛面坊(民樂縣委宣傳部供圖)
過去,謝維仟和妻子在自家手工作坊制作掛面,年產量不足萬斤,銷路僅限于周邊鄉鎮。但讓謝維仟欣慰的是,研究生畢業的兒子謝希棟于2018年辭去外地高薪工作,返鄉創業支持他的手藝,成為了他的左膀右臂。“老手藝不能丟,但得讓它‘活’起來,現在年輕人愿意學,老手藝也有了接班人,這門生意就有了盼頭?!敝x維仟說。
是百年傳承,更是心懷家鄉,2018年,在外從事物流行業的謝希棟發現,老家父輩們做的掛面雖品質上乘,卻始終走不出大山。帶著對傳統技藝的敬意和對家鄉的情懷,他毅然決然辭去月薪過萬的工作,回到了韓莊村準備繼承父親的手藝。謝希棟說:“父親揉面時總說‘面是有靈性的’,但再好的面也需要被看見?!?/p>
手工掛面坊(民樂縣委宣傳部供圖)
最初,謝希棟只是在掛面廠幫忙包裝、送貨,但他敏銳地捕捉到電商的機遇。“年輕人都在網上買特產,為什么我們不能通過網絡把掛面賣到全國?”
帶著這樣一個想法,他白天跟著父親學習揉面、醒面、拉伸等工序,晚上研究直播帶貨技巧。為了掌握核心技藝,他隨父親早出晚歸,記錄下父親每一道工序的細節,最終將傳統工藝標準化,推出“三醒三拉”工藝流程圖。
2023年,謝希棟注冊成立甘肅雪麥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整合傳統技藝與現代生產模式,籌資建設700平方米標準化手工掛面廠房,配備晾曬間、包裝間等設施,年產量達到30萬斤以上。同時籌建電商團隊,開啟“線上+線下”雙線運營,努力將“高原有機、綠色手工、營養健康”為特色的家鄉農產品分享給更多人。
“百年手工面”一經推出就受到消費者的喜愛和市場的廣泛認可,目前已經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并與廣東、重慶等地經銷商和餐飲協會簽訂線下銷售訂單,常年穩定供貨。在謝希棟和他父親的努力下,三堡掛面入選“甘肅省非遺產品”,并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年產值突破800萬元。
手工掛面坊(民樂縣委宣傳部供圖)
三堡掛面的崛起,不僅帶動了集體經濟的振興,還為村民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崗位,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可持續發展。截至目前,三堡掛面廠已吸納3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2024年,掛面廠被納入民樂縣“一村一品”重點項目,帶動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形成了“支部強、產業興、群眾富”的良性循環。
從黃土高原到粵港澳大灣區,三堡掛面用一根根銀絲編織著富民夢想。它既是傳統技藝的活態傳承,也是現代農業的創新樣本。當手工掛面遇上鄉村振興的東風,這條“銀絲”正越拉越長,為更多農戶鋪就了“錢袋子”鼓起來、日子火起來的幸福之路。
王鵬 趙玉梅 梁新軍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央廣網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