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烏魯木齊市沙依巴克區團委“紅領巾小課堂”暑期活動在紅廟子街道新居社區拉開帷幕。一場別開生面的手搖紡線車制作活動,不僅讓孩子們親手觸摸到傳統紡織技藝的輪廓,更在組裝與思考中叩響了探索機械原理的求知大門。
圖為手工愛好者講解手搖紡線車制作技巧。
活動現場,在手工愛好者的悉心引導下,青少年們化身“小工匠”,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紡線車的制作中。他們仔細比對部件,認真組裝木質支架,為整個紡車奠定穩定的根基。接著,孩子們小心翼翼地將碩大的主轉輪固定到位,這是紡車運行的“心臟”。隨后,連接傳送帶這一關鍵環節考驗著大家的耐心與配合,當帶子穩穩地環繞于輪間,預示著動力傳遞的通道已然打通。最后,安裝搖柄與核心的捻軸——當搖柄轉動,帶動捻軸旋轉,正是紗線成型的奧秘所在。每一步拼裝,都是對耐心與協作的無聲錘煉。
圖為孩子們現場進行手工制作。
制作過程中,新居社區工作人員將實踐升華為知識的啟迪。他拿起定滑輪部件,深入淺出地講解其核心作用:“看,這個小小的定滑輪,它位置固定不變,卻能輕松改變我們用力的方向,讓搖動搖柄更加省力便捷。” 老師將杠桿原理與輪軸知識融入這方寸木件之間,引導孩子們觀察傳送帶與輪組間力的流轉軌跡。原本專注于指尖動作的孩子們紛紛抬起頭,眼神中閃爍著好奇與頓悟的光芒——看似簡單的木構件,瞬間承載起杠桿與輪軸的抽象原理,在親手觸摸中變得生動可感。
此次“紅領巾小課堂”活動,跳出了書本的框架,巧妙地將傳統工藝的復原與現代科學知識的啟蒙熔于一爐。孩子們在復原一架古老紡車的過程中,不僅體驗到動手創造的樂趣,更通過指尖真實的觸感,直觀理解了定滑輪改變施力方向的妙用,窺見了傳送帶背后力的傳遞與轉換法則。當搖柄轉動,紗線在捻軸上逐漸凝聚,科技的種子也在童心中悄然扎根萌發。
(中國日報記者毛衛華|許堯)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