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地處陜西關中渭北的九嵕山腳下,隸屬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穿過懸掛“袁家村”牌匾仿古門頭,一條筆直道路向里延伸,62棟關中特色建筑錯落排布,門前顯眼的編號標注著它們的序列。白瓷磚外墻搭配著青磚灰瓦屋頂,勾勒出獨特的關中風情。磚石夯墻、瓦片交織,濃郁的“關中味”撲面而來。而賦予這份風情持久溫度與嶄新活力的,是一群在此扎根的“新村民”。他們從五湖四海而來,帶著對鄉村生活的向往與新的理念,融入這片古老土地,共同喚醒傳統村落的新生。
袁家村仿古門頭白寒冰/攝
赤忱而來:在老村落扎下生活的根
陜西漢中人祝代寧是袁家村中眾多“新村民”中的一員。兩年前,她與丈夫辭去杭州的工作,為了能和在村里經商的父母朝夕相伴、讓孩子在親人環繞的環境中成長,一家人回到了袁家村。選址時,村委會結合其民宿與茶館的業態定位,推薦了主街56號這處既臨主干道又不失靜謐的院落,并協助對接老屋改造。最終,他們將這方天地精心打造成融合關中文化與新中式風格的空間,于此安家。
“袁家村有濃厚的關中風情,而且有著一群志同道合的‘新村民’,這正是我向往的生活。”祝代寧說,閑暇時,大家常聚在一起喝茶聊天。她樂于將客人處成朋友,熟客進門便能熱絡拉起家常。夏日夜晚,一樓的幾張方桌成了喝茶納涼的愜意角落,她常坐下來與天南海北的客人閑談,不少人因此成了每年專程來小住的老友。
在袁家村的日子里,祝代寧種花、泡茶、經營民宿、陪伴孩子成長,還通過短視頻分享鄉村日常。“每天的生活都很充實,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關中鄉村生活的美好。”她說。
來自上海的游客周先生對此深有感觸,“這里底蘊深厚、人情味濃,住得舒心,我已經來了三次了,來了還想再來。”
祝代寧與客人進行交流 白寒冰/攝
包容扶持:讓新活力在鄉土生長
袁家村的魅力,不僅在于其濃郁的關中風情與人情味,更在于它對新村民的接納、包容與支持。袁家村馥芳齋鼻煙壺的工作人員介紹,鼻煙壺第五代傳承人朱峰正是看中這里的氛圍與傳統工藝的契合,經與招商管理處對接后,順利在此開設店鋪。
店鋪位于新開發街區,加之鼻煙壺單價較高、制作周期長,初期經營壓力較大。為此,村委會直接免收了店鋪租金,為這門老手藝在新土壤成長提供了緩沖空間。
為了豐富村里業態,袁家村始終積極歡迎并扶持有新創意、新理念的“外來者”投資這片熱土。對于像朱峰這樣有潛力的初創項目,村里會采取多種方式給予扶持,幫助經營者站穩腳跟。
“好商戶,是培養出來的。”袁家村村委會副主任王琪說。商戶盈利前免收租金,盈利后租金收取也根據經營狀況動態調整,靈活減免。
7月6日袁家村小吃街游人如織白寒冰/攝
雙向成就,共譜鄉村振興新篇
源源不斷涌入的新村民,為袁家村注入了蓬勃生長的活力。如今,袁家村已直接帶動3000余名新村民就業,輻射周邊上萬名農民實現增收。越來越多追夢者帶著干事創業的熱情,從“外來者”轉變為“袁家村人”,在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既找到了溫暖的歸屬感,也開辟出事業的新天地。
“我們希望新老村民攜手,打造以鄉村生活為核心的休閑旅游綜合體,將袁家村塑造成‘關中民俗體驗地’的金字招牌。”袁家村副主任郭洪江表示,“在黨的領導下,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將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探索一條破解三農難題、實現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作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4級碩士研究生陳夢嬌、2023級博士研究生白寒冰;指導教師張博、張華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責任編輯:黃璐
來源: 中國甘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