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百年古厝錯落有致,炊煙裊裊中透出傳統古村落的蓬勃生機……走進福州市閩清縣的傳統村落,仿佛穿越時空,觸摸到千年的文化脈動。
近年來,閩清縣探索“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活化利用”的保護模式,讓古村落和古厝煥發新生機,讓鄉愁有了新寄托。
閩清縣歷史悠久,建縣于唐貞元元年(78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千百年來,山水和人文交融,情與魂合一,孕育出獨一無二的閩清傳統村落。2024年,閩清獲評福建省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示范縣,現有國、省級傳統村落三十五個,歷史建筑135處,不可移動文物597處,非遺338項。
福建省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祠堂——六葉祠
守護根脈:傳承與保護的閩清實踐
閩清傳統村落不僅是建筑的集合,更是文化的載體,也是鄉愁的歸宿。圍繞“一星兩代多節點”空間布局,閩清縣系統梳理狀元文化、禮樂文化、華僑文化,打造不同主題的展館,有機串聯八個村落,打造文化展演、非遺工作坊等形式,常態化舉辦各種民俗活動,讓鄉村文旅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讓“記得住鄉愁”成為內在的文化與精神訴求。而在這一整體布局中,古厝作為承載文化記憶的核心空間,其活化利用正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關鍵紐帶——梅溪鎮樟洋村的實踐,便生動詮釋了古厝如何在文化傳承中迸發新能量。
梅溪鎮樟洋村古厝中,眾人圍坐在一起欣賞音樂
在閩清梅溪樟洋,百年古厝傳出陣陣樂音,青年學子與村民圍坐一起,以音樂為媒,古老的廳堂里流淌著跨越代際的暖流。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演奏,而是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閩清站催化下,一場融合了青年智慧與鄉土溫情的“音樂療愈”實踐。青年大學生挖掘天然的蟲鳴、溪流等聲景資源,結合數字技術轉化為療愈素材,讓鄉村不再被動等待“輸血”,而是將自然生態轉化為“療愈經濟”資產。
2018年5月,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閩清站在此落成運營。七年間,這座工作站已成為全國高校學子參與鄉村建設的樞紐,催化出一場場傳統與現代的創意碰撞。青年大學生以樟洋獨厚的自然稟賦與人文積淀結合閩清地區獨特的禮樂文化傳統,依托古厝的空間肌理,打造全國首個“音樂療愈鄉村”。該項目利用古厝空間、廳堂的聲學特質與院落的靜謐氛圍,結合自然聲景與數字技術,既為都市人群提供緩解焦慮的新方式,也為留守老人帶來精神慰藉,讓百年建筑成為承載情感交流的“活態容器”。
鼓點、溪聲、笑語在這里交織,古厝的磚瓦仿佛也在共鳴中煥發新生。音樂成了溝通的橋梁,連接起離鄉游子的鄉愁記憶與都市訪客的減壓需求,也連接起青年學子的創新活力與樟洋村民的質樸智慧。這種轉化模式為鄉村提供了可復制、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古村的生機不在固守,而在讓老建筑與時代脈搏共振的路上得以創新傳承。樟洋的古厝正是在這樣的活化邏輯里,從靜態的文化符號,變為了推動鄉村發展的動態引擎。
創新機制:政府主導+社會共治
傳統村落集中連片改造啟動以來,閩清在政府主導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資金,著力引入社會資本,創新推出古厝保護認領機制,出臺《閩清縣古厝保護認領十條措施》,邀請更多企業一對一認領縣內古厝,推進活化利用,共同參與傳統村落保護,截至目前已撬動社會資金近4000萬元。
此外,閩清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鼓勵村民籌集資金修繕宗祠及古厝,動員成立自治組織,積極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交流活動,通過“政府搭臺、社會唱戲”的模式,在緩解財政資金壓力的同時,提升村民的主人翁意識和參與感。
這種“自上而下引導+自下而上參與”的保護框架,為古厝活化奠定了堅實基礎——當修繕不再是單純的工程任務,而成為村民主動參與的文化傳承行動;當保護不再依賴單一財政投入,而形成多元主體共擔的良性機制,古厝便從被動維護轉向了主動“造血”。坂東鎮新壺村的宏琳厝正是在這樣的機制土壤中,生長出具有創新性的活化路徑。
宏琳厝
眼下,在閩清,古厝的活化利用正以多元形態鋪展。宏琳厝通過系統性創新讓歷史空間煥發新生:飛檐下,身著漢服的年輕人圍聚兔耳防御工事,在666間房構成的“迷宮”中解密“密信”,《閩韻千年 清見未來》沉浸式劇本殺讓古厝成為可觸摸的歷史場景;同時,與下祝水蜜桃夢幻聯動,推動農產品銷售與知名度。天井空間里,非遺漆扇體驗區的孩子們以水為媒,讓彩漆在素白扇面綻放山水,傳統工藝在指尖流轉新生。
古厝活化的核心在于構建“新舊共生”的有機生態——通過廊橋將游客服務中心、五轉肆商業中心等現代設施與古厝相連,既保留歷史肌理,又注入當代功能。而讓文化基因融入生活場景,則讓古厝活化更具生命力:今年2月,福州最悠久的“十八坂”圩市首次將主會場設于此,“僑鄉有禧 趕圩納福”的熱鬧里,“一縣一桌菜”的味覺盛宴解讀著閩清物產密碼,僑鄉鄉宴讓飲食升華為文化載體;百名青年在“四季戀歌·緣起福見”活動中漫步古厝,讓歷史空間孕育當代浪漫。
在這里,劇本殺是活化的互動媒介,漢服裝扮是文化的代入方式,漆扇工藝是傳統的現代表達。當“十八坂”的市井喧鬧、青年指尖的彩漆流光、紅墻上的情侶祝福共同構成動態的“地方志”,宏琳厝已從靜態的建筑遺產,轉變為容納生活、連接情感的文化場域,為古厝活化提供了生動范本。
閩清樣板:連片保護的示范意義
閩清縣創新閩臺合作、古厝加產業等模式,圍繞傳統村落和特色古厝,開發文創產品二十余種,打造了云溪漫道、娘寨、宏琳厝等一批農村文旅體驗項目,推出閩清古厝游文化旅游線路,帶動村民回歸傳統就業,增收致富,推動家風文明,讓中華文明在守正創新中持續綻放新的時代光彩。
坂東芝田宮
閩清樹牢“留住鄉親、護住鄉土、記住鄉愁”和“保護為先、利用為基、傳承為本”的理念,以傳統村落為節點,串點連線成片,輻射帶動周邊區域,強化縣域協同發展,形成坂東三溪、塔莊省璜等一批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范區,探索出“古厝文化+生態文化+遺產文化+傳統村落風貌打造”的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閩清樣板”。
從千年古厝到現代文旅,從政府主導到全民參與,閩清以創新與情懷書寫了傳統村落保護的生動答卷。在這里,鄉愁不再只是記憶,而是可觸摸、可體驗、可傳承的鮮活文化。(文/許小龍 吳玉晶 鄭新潤 圖/閩清縣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