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這些杯墊、草莓,是我們和村里的弱勢群體阿姨、姐姐們一起設計制作的,每賣出一個,她們就能多一份收入。”湖南農業大學舞蹈表演專業學生董潔手持精美的編織工藝品,展示團隊在溆浦縣坪溪村的幫扶成果。這個名為“山月共生”——坪溪村弱勢群體幫扶公益項目,正以詩意的力量打破殘健隔閡,成為大學生助力我省“殘疾人友好型省份”建設的生動注腳。
千年詩意照進現實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名句,被項目團隊賦予全新內涵。團隊指導老師、湖南農業大學唐勇副教授解釋:“‘青山’是殘障群體面臨的物理障礙和社會偏見,‘明月’則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美好生活。”
在坪溪村,41名殘障人士中75%為肢體殘疾,多數從未有過穩定收入。團隊聯合省殘聯、“美麗工坊”,將非遺瑤繡與現代編織結合,開發出杯墊、玩偶、背包等系列產品。湖南省技術能手、助殘先進個人周妹擔任技術指導,她感慨:“這不是施舍,而是讓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成為手工編織專家、文化傳承者。”
“友友的朋友”大學生團隊與坪溪村村民合影。單位供圖
三鏈融合破解困境
項目創新“教育鏈-就業鏈-產業鏈”模式。在教育鏈上,通過7天培訓,參與學習的包括殘疾人群體、留守婦女等達到了47人,老師現場教學,確保70%以上學員掌握技能、制作出產品;在就業鏈上,“美麗工坊”提供技術支持、物料和工具、原材料,殘疾人、留守婦女等在家即可參與生產,按件計酬;在產業鏈上,多數產品采用訂單式制作,成品通過“美麗工坊”即刻銷售,部分產品遠銷非洲。此外,大學生通過“直播帶貨+線下體驗店”的模式銷售產品。
“友友的朋友”大學生團隊指導村民編織。單位供圖
初中畢業的言語障礙者周思湘通過七天的學習,熟練地掌握了基礎編織技法,學會了三款產品的制作,她手里拿著的包包,即她這幾天的成果之一,單價168元。依照這樣的學習能力和技術,在家編織即可月入4000-6000元,可大大減輕家庭負擔。她“說”:“這些大學生朋友,給她帶來了自信,重新認識到自己的與眾不同,還發現了自己的閃光之處,之后還要繼續學習更多編織技藝,做出更多產品。”
青春力量激活鄉村
這支由2名教師、1名技術專家、12名大學生組成的團隊展現出驚人能量。團隊名稱“友友的朋友”,取名于湖南省殘聯IP“友友”,大學生在唐勇老師的帶領下,早在兩年前就開始了與省殘聯的相關單位合作,擔任助殘志愿者,參與了省殘聯八代會、助殘日、中非民間論壇婦女與殘疾人分論壇、“友友的店”經營管理等系列事務當中,學習到了助殘的相關專業知識,與殘疾人相處的方式方法,它們建立了視頻號“友友的朋友”,開始了公益直播;編排主題舞蹈助力鄉村文旅融合,消除村民心理隔閡。后續,坪溪村的弱勢群體每件產品附帶手作人故事卡,消費者可掃碼觀看制作視頻,產品也將在省殘聯“友友的店”、美麗工坊線上平臺等地上架銷售。 村支書肖慈穩表示:“沒想到這次大學生下鄉帶來的不是調研,而是真技術,是真的受到老百姓喜歡,是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定制的項目,他們即使不在村里了,我們一樣可以繼續手工制作。”省殘聯“美麗工坊”負責人韓丹評價:“大學生用創新思維把政策落地為具體場景,這種‘小而美’的實踐值得推廣。”
正如團隊名稱“友友的朋友”寓意,當青山不再阻隔,明月共照前行,鄉村振興便有了最溫暖的底色。(唐勇 潘陽 董潔 張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