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6月CPI同比上漲0.1%,結束連續4個月下降,但環比持續下跌,物價趨勢未明。PPI和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跌幅擴大,反映供需失衡。寬松貨幣政策未有效刺激消費,資產價格下行導致家庭收入預期回落,消費降級加劇。特朗普關稅將抑制出口,增加國內供給,進一步壓低物價,形成惡性循環。在未有明確的突破性的增加個人收入和社保政策出臺之前,物價下行的趨勢難以逆轉。
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由前三個月持續下降0.1%轉為上漲0.1%。其中,食品價格同比下降0.3%,非食品價格上漲0.1%;消費品價格下降0.2%,服務價格上漲0.5%。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董莉娟解讀說,6月CPI同比上漲,為連續下降4個月后首次轉漲。CPI由降轉漲主要受工業消費品價格有所回升影響。
《21世紀經濟報道》在“提振消費政策持續顯效,6月CPI轉漲”一文中稱,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記者表示,6月份我國CPI同比上漲進入正增長區間,核心CPI漲幅創14個月新高,反映出穩增長政策逐步落地,效果逐步顯現。
金融界在“6月CPI同比上漲0.1%,服務價格堅挺支撐整體物價穩定”一文中稱,“消費品和服務價格呈現不同走向。消費品價格下降0.2%,服務價格上漲0.5%......服務價格的相對堅挺為整體物價提供了一定支撐”。
三郎認為,以上觀點都屬于用一兩個月的數據來判斷趨勢,浮于表面;用物價變化來分析物價,過于片面;幾個月后回過頭來看,就像2024年8月15日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總經濟師劉愛華說“綜合來看PPI下半年同比降幅有望收窄“,但實際上去年下半年開始PPI同比跌幅逐月擴大一樣沒面。
一、物價指數環比繼續下跌,如何得出物價由跌轉漲的結論?
雖然6月份的CPI同比由跌0.1%轉為上漲0.1%,但我們在判斷物價趨勢時,至少要注意三點:
一是同比物價反映的是12個月的變化結果,自然會受到基數、季節變化等非物價趨勢的影響。所以,全球主流的經濟學家,都會用環比漲跌幅來判斷物價變化趨勢。
比如2020年至2024年,這5年6月份的CPI平均漲幅為1.3%,比5月的1.2%要多0.1個百分點。而2024年6月,CPI上漲0.2%,比5月的0.3%少了0.1個百分點。結合這兩點,即剔除季節性因素和基期基數低的因素,實際上6月與5月CPI同比漲幅是持平的。
二是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和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環比繼續下跌,跌幅有所擴大。
從物價變化的傳遞性來分析,消費物價受生產者出廠價格的影響,生產者出廠價格受生產者購進價格的左右。但最近幾個月,上游價格一直在環比下降。
我們從騎牛研究所提供的“2025年上半年CPI、PPI、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漲跌幅變化趨勢“圖表來看,受農產品季節性變化的影響,CPI環比漲幅趨勢比較雜亂,容易迷惑人。但從生產者購進價格和PPI環比跌幅來看,物價環比下跌的趨勢非常明顯。6月份生產者購進價格環比下跌0.7%,跌幅比上個月放大了0.1個百分點,6個月來累計下跌了1.7%;PPI環比下跌0.4%,持續4個月維持了這一較大的環比跌幅,6個月來累計下跌了2.5%;零售物價CPI雖然規律性沒有生產者價格那么明顯,但2月3月、5月6月持續下跌,上半年也累計下跌了0.1%。其中5-6月累計下跌了0.3%。
三是CPI同比雖然由跌轉漲,但生產者價格同比持續下跌,并且跌幅擴大。
6月份,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下跌4.3%,跌幅比上個月擴大0.7個百分點;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跌3.6%,跌幅比上個月擴大0.3百分點。生產者價格下跌,最后一定會或多或少地傳遞至零售物價。
二、價格之母——資金價格的持續走低,推動資產價格下行,資產價格下行導致財產性收入下降,消費價格下行。
在我們這個帶有濃厚計劃性經濟色彩的環境中,我們一直在試圖通過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經濟,避免經濟衰退。但由于嚴重的路徑依賴,我們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流向市場的資金,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投放的資金,最后都主要流向了政府和國企,流入了固定資產投資和企業產能擴張。最后因加劇了供給而忽略了需求,刺激效果不佳,反過來市場和決策者認為是措施力度不夠,下一步加大刺激措施,如此循環。這一輪貨幣寬松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從2021年底至今已有三年半之久,我們陸續10次降息,7天逆回購從2.2%下降至1.4%,1年期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Y1從3.85%下降至3%,5年期的LPR-5Y從4.65%下降至3.5%,中小銀行的5年期存款從3.3%下降到1.6%。
雖然持續的降息并未推動消費回暖,也會刺激經濟好轉,但持續下降的利率推動從國債收益率到商品房價格等資產價格中樞持續下挫,導致家庭資產性收入預期持續收縮,壓抑著消費能力和消費。
根據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百城價格指數,2025年5月,百城二手住宅均價環比下跌0.71%,同比下跌7.24%。跌幅均比上月擴大。
5月住房租賃市場報告顯示,50城住宅平均租金單價為32.29元/平方米/月,同比下跌4.2%。
二手房銷售和房租是家庭財產性收入的主要來源。房地產市場低迷也加劇了需求不足。房產作為中國家庭主要資產,其價值下跌削弱了財富效應,抑制消費熱情。政策層面雖有寬松措施,但短期內難以快速扭轉市場預期。
三、收入預期持續回落,需求持續低迷,消費持續降級,物價易跌難漲。
經濟增速放緩和就業壓力導致收入預期持續回落。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如房地產、科技等遭遇調整,導致就業機會減少和收入增長放緩。與此同時,高收入的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就業人數占比下降,低收入的民營企業就業人員占比也有所下降,收入最低的個體戶、靈活就業人員占比快速增加,導致家庭收入預期結構性下降。
家庭對未來收入的不確定性增加,信心不足,直接影響消費意愿。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4年非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124110元,名義增長2.8%;私營單位年平均工資為69476元,名義增長1.7%,增速低于4.2%的GDP名義增速。
由于購買能力不足,需求低迷導致了較為嚴重的消費降級現象。由于收入預期不佳,居民傾向于減少非必需品消費,優先選擇低價商品或服務。例如,零售數據顯示,不僅奢侈品銷售持續下降,在日常消費品中,也呈現出低端消費品銷量增長,而高端消費品需求疲軟的特征。
收入增長緩慢,導致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催生消費降級。這些都與供需失衡有關。而供需失衡比如必然導致物價易跌難漲。
因為需求不足導致企業庫存積壓,部分行業為清庫存而降價促銷,推低物價。這就是典型行業比如汽車行業價格戰愈打愈烈的主要原因。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和國內產能過剩進一步抑制價格上漲空間。
收入預期回落、需求低迷、消費降級與物價低迷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
四、通過特朗普的關稅將抑制出口、增加國內供給,從而加深國內物價低迷。
騎牛研究所提供的這張《China-Vietnam-US trade》圖表,清晰反映了中國對越出口與越南對美出口的高度相關。這種相關的背后存在著我們通過越南對美國的轉運出口。而轉運節點并非只有一個越南,還有東盟其他國家、墨西哥、加拿大,甚至日韓。
如果我們看到4月、5月我們對美國出口大幅下降但對東盟、歐洲出口增長,就認為特朗普關稅只會影響我們對美國的出口。而我們強大的產品競爭力能夠推動對其他市場的出口增長,進而彌補對美出口的損失。你一定會被幾個月之后的出口數據打臉。
美國與越南達成的貿易協議中,對越南出口商品征收20%關稅,對利用越南向美國運轉出口的商品征收40%的懲罰性關稅。三郎在《中國商務部,為什么堅決反對美國與越南達成的貿易協定框架?》一文中分析過,美越貿易協議將成為東南亞的貿易協議模板。三郎在《泰國像越南一樣,準備犧牲第三國利益來換取美國的優惠關稅稅率》一文中,告訴大家泰國以美越貿易協議為模板,向美國提交了貿易協議草案,其中也包括打擊利用泰國轉運出口美國的內容。
當美國將打擊轉運出口作為換取較低關稅的必要條款時,三郎認為,沒有一個國家會為了維護我們的利益而舍棄自己本國的利益。因此,8月1日我們目前的轉運出口主要渠道均與美國達成協議之后,可以預料我們在對美國出口下降的同時,對這些傳統的友好國家的出口也會失速甚至下降。
出口預期回落必定會增加國內供給,從而壓抑國內物價。
上述因素壓制著物價,導致具有路徑依賴特點的刺激政策難以發揮刺激消費的效果,不太可能推動物價由跌轉漲。在未有明確的突破性的增加個人收入和社保水平的政策出臺之前,物價持續下行的趨勢,恐怕難以逆轉。
【作者:徐三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