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觀珠鎮觀珠村,有一片價值數十萬元的沉香林。這個地方原是一處垃圾堆,村民通過“村民說事”制度反映之后,村委會下定決心徹底清理,才有了如今這番模樣。“現在有事就說,說完就辦!”近日,觀珠村村民在接受南都、N視頻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對這項制度的認同。
“村民說事”是觀珠村基層治理的一項重要制度,由村黨組織牽頭,黨員干部、駐村工作組、人大代表、網格員等共同參與。今年以來,全村已舉辦“村民說事”活動80余場次,參與人數超550人次。據不完全統計,僅醫保、補貼、土地證明等高頻事項就推動落實了40余件實事,群眾辦事的往返次數減少了七成以上。
從臭氣熏天的垃圾堆到價值數十萬元的沉香林,觀珠村的蝶變,藏著基層治理的深層密碼。“現在有事就說,說完就辦”的樸素評價,不僅是對“村民說事”制度的肯定,更映照出基層黨員干部工作作風的深刻轉變——當治理者走出辦公室、走到村頭巷尾,民生難題便能在煙火氣中找到答案,發展活力也會在貼心服務中自然涌流。
作風之變,始于“耳朵向下”的傾聽姿態。
過去,一些基層干部習慣于“坐在辦公室發通知”,群眾的呼聲隔著文件往來的距離,難免出現“干部干的”與“群眾盼的”錯位。觀珠村的實踐打破了這種隔閡。
黨員干部主動沉入田間地頭,把“說事”的場所搬到村民家門口,讓贍養糾紛的當事人在拉家常中解開心結,讓沉香種植戶的困惑在面對面交流中找到對策。這種轉變,本質上是權力觀的校準——基層治理不再是單向度的管理,而是雙向奔赴的共情。
當干部愿意彎下腰聽群眾“吐槽”,蹲下來看群眾“難處”的時候,那些看似棘手的矛盾便能于信任的土壤中化解。以家庭贍養糾紛為例,倘若僅靠一紙調解文書,或許能定分止爭,但未必能夠解開家庭成員之間的心結。帶著溫度的傾聽與疏導,才能讓“老有所養”從法律義務變成家庭共識。
治理之效,彰顯于“雙腳沾泥”的務實行動。“村民說事”的生命力,不在于制度本身的精巧,正在于“說完就辦”的執行力。
觀珠村的黨員干部沒有把群眾的訴求停留在“記錄在案”,而是轉化為“馬上就辦”的行動力。沉香產業是觀珠村的特色產業,關系到村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質量。黨員干部通過“村民說事”了解到村民對產業發展的期望和困難后,積極協調資源,提供技術支持,幫助村民解決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面的問題。這種對產業發展的精準扶持,不僅提升了村民的收入水平,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動力。
從化解家長里短的矛盾到護航產業發展的長遠,每一件民生小事、要事、難事的妥善處理,都是在為基層治理筑牢信任基石。
觀珠村的實踐在啟示,基層治理效能提升的關鍵在于黨員干部作風的深層革新。
當“有事就說、說完就辦”從口號化為行動自覺,當辦公室的座椅轉向田間地頭的泥土,治理就實現了從“管理”到“服務”的本質跨越。
這種作風轉變帶來的不僅是問題的解決,更是治理體系的激活,因為村民已經從被動接受者變成了主動參與者。也只有在這種格局中,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才能夠得到充分發揮。
“村民說事”不僅是一項制度,更是基層黨員干部工作作風轉變的生動寫照。觀珠村的實踐告訴人們,基層治理的核心是人,是群眾的利益和需求。只要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基層治理就能取得實效,鄉村振興的基礎也就會更加堅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