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種地吧3》海報。
出品方供圖
《資治通鑒(第一季)》海報。
出品方供圖
觀眾在現場拍照打卡留念。
主辦方供圖
大會開幕式上的舞蹈表演《相合歌》。
主辦方供圖
近日,第三屆北京網絡視聽藝術大會(以下簡稱“大會”)在北京舉行。此次大會以“視聽潮涌 文藝生輝”為主題,匯聚了眾多行業精英、專家學者以及文藝創作者,共同探討網絡視聽藝術的創新與發展。
大會發布了2025“北京大視聽”網絡視聽精品項目、2024北京微短劇研究報告等多項網絡視聽領域重點內容,邀請高校、文化創作者、青年演員及相關企業等代表進行研討,共話產業發展……精品力作彰顯行業深厚根基,大眾共創激活創作源泉,大會以豐富活動充分展現了當下網絡視聽領域的蓬勃生機。
優質作品賦能行業發展
《尋找李順章》《怒刺》等作品視角獨特,以熱血敘事開掘革命歷史縱深,刻畫不朽的民族精神;《資治通鑒(第一季、第二季)》《扎西特別得樂》等作品通過創新性的視聽技術手段,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活力,講述時代之變、中國之進;《萌萌噠一家》《種地吧3》等作品貼近生活、關注現實,以平凡奮斗傳遞溫暖治愈力量;《我心中的那座城——阿勒泰》《我的歸途有風2》等作品從文旅融合出發,描繪祖國大好山河……
大會發布的“2025‘北京大視聽’網絡視聽精品項目”片單中,80部精品力作涵蓋網絡劇、網絡電影、微短劇、網絡綜藝等多種類型,主題涵蓋“傳薪火長賡”“見文明長河”“品煙火長情”“赴山水長卷”“執正義長鋒”“賞多元長韻”6個篇章。這些網絡視聽領域的精品力作集中亮相,展現出行業的創新成果與藝術追求。
此外,北京大視聽“追光計劃”國際微短劇大賽的階段性成果在大會上發布,大賽共征集作品1070部,經過初評,已有239部精品項目成功入圍復賽,展現了廣泛參與的蓬勃創作生態。當前,微短劇作品也正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貼近生活的題材、創新的敘事手法,贏得觀眾的喜愛和市場的認可,成為網絡視聽領域新的增長點。
作為網絡文藝重要的門類之一,網絡視聽藝術的快速發展,不僅帶來了豐富的娛樂內容,也賦能了相關文化產業,激發了社會經濟的活力與創造力。
在大會的“創作者之夜”活動中,百名從業者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圍繞行業新趨勢、新領域展開深入探討與研究,共話網絡視聽內容創作與行業新未來。“初心”“信念感”“內容為王”等是他們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長劇向短”是編劇龍平平對電視劇未來發展方向的總結。他認為,創作者需要順應信息化時代潮流,圍繞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進行優質內容創作,讓短劇在新時代抓住機遇,同時讓長劇繼續贏得觀眾的心。
愛奇藝副總裁劉皇甫認為,創作者要堅守初心,用好故事為觀眾帶來提供情緒價值的作品。
“編劇應將相信的力量賦予角色、情感和情緒。”在《折腰》編劇南鎮看來,創作者需要具備“信念感”,這樣才能讓觀眾將信任留給創作團隊。
推動微短劇產業升級
近年來,微短劇以其“短、平、快”的特點,迅速占據了市場一席之地,成為連接內容與用戶的新橋梁。
大會發布的《2024北京微短劇研究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達到504.4億元,同比增長34.9%。其中,北京的微短劇產值規模約為336.2億元,占全國總量的2/3。在用戶群體上,北京微短劇用戶中25至34歲的年輕人占比達到54.1%。據統計,劇情和題材是吸引用戶觀看微短劇的首要因素。
對于微短劇的創作、發展與未來,多位從業人士和創作者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見解。北京長信影視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靖宇提到了IP系列化開發與養IP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微短劇的創作要注重IP的養成和延續,通過不斷拓展和深化IP內涵,打造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愛奇藝副總裁楊海濤強調微短劇創作應從短視頻邏輯向影視化表達轉變,通過IP改編、追求質量、打造經典內容破除同質化,同時需在保持創作形式和用戶觀影習慣不變的基礎上,實現制作精良、系列化和題材創新。他以愛奇藝“精品短劇百部計劃”和“短劇大劇計劃”為例,分享推動微短劇精品化發展,以頭部班底和IP打造爆款內容,助力微短劇在市場中脫穎而出的經驗。
在騰訊在線視頻影視內容制作部副總經理李啦看來,微短劇要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三個方面下功夫。李啦介紹,當前,騰訊視頻正通過合作策略升級、中臺賦能和人才扶持構建支持體系,推動微短劇高質量發展。
北京點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李江認為,微短劇行業面臨的“爽疲勞”和同質化問題,破局關鍵在于內容創新,通過“微短劇+”與其他行業跨界融合、變革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以及利用技術賦能等實現微短劇產業鏈的升級和突破。
微短劇的工業化升級與審美突圍同樣值得重視。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陸先高表示,微短劇的創作要注重創新和差異化。他建議創作者進一步開拓視野,關注文旅、非遺等題材,同時也可以從經典文學名著、綜藝節目等新興IP中汲取靈感。北京千山鶴鳴影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錦沐認為,微短劇需要深入挖掘人性,通過巧妙的情節設計和人物塑造,傳遞深刻的文化內涵。
新大眾文藝生機蓬勃
隨著技術革新和媒介傳播方式的變化,“外賣詩人”“田間作家”等草根創作者涌現云端,互聯網空間迎來了“人人皆可文藝”的新大眾文藝全民共創時代。他們或用生動有趣的畫面展示非遺技藝的精妙,或用質樸真摯的詩詞歌頌生活中的美好,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大眾科普傳統文化知識……這些創作者將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緊密結合,詮釋出新時代大眾文藝的別樣風采,為網絡空間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創造力。
“新大眾文藝”也是本次大會的關注焦點。
“人民性”是新大眾文藝的一大特征。“新大眾文藝以全民創作、再現現實、媒介融合、即時互動為基本特征,促進了文藝民主化和均衡化,反映了社會現實,打破了文化區隔,增進了文化交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顏梅提出,新大眾文藝的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動優秀網絡作品“有質有量”“出圈出彩”,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新大眾文藝的創作主體日益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成為重要的創作力量,他們吸納精英藝術的內在養分,創造出符合新型大眾審美的角色和作品,展現出‘專業’的一面。”中國金融作協副主席梅毅認為,新大眾文藝的發展必由之路是從流量到質量的躍升。新大眾文藝創作者必須要堅持流量和導向并舉,要竭力避免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發生。
愛奇藝副總裁、總編輯王兆楠從平臺運營的角度,探討了新大眾文藝的創作與傳播。他認為,新大眾文藝的根脈廣布在億萬大眾的生活里,扎根生活、貼近受眾是其成功的關鍵。同時,科技的賦能也為新大眾文藝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生成式AI等新技術讓創作者如虎添翼,也讓用戶體驗感全面升級。
而在更多創作者看來,熱愛行業、了解觀眾喜好是新大眾文藝“破圈”的關鍵。
網絡昵稱“沂蒙二姐”的農民詩人呂玉霞,因創作的詩歌《春》等走紅網絡社交平臺。在田間地頭,她以筆為犁,從手寫日記到創作短視頻,將金黃的麥浪、紅艷的桃林化作優美的文字,讓鄉土故事飛向遠方。在她看來,表達本真、釋放天性是創作作品的基本原則,創作者需要有勇氣表達真實的自我,通過作品傳遞真實的情感和生活體驗,這樣才能真正打動觀眾,引發共鳴。
“我們致力于為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新媒體傳統文化科普內容創作者國翠兒表示,破圈的核心在于創新,“我們的短視頻化繁為簡,把知識壓縮到短短的幾十秒,以有趣的方式科普優秀傳統文化,希望這些知識在潛移默化中‘鉆’進大家腦袋里。”(徐嘉偉 殷茵)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10日第11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