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直以來自詡是“世界霸主”,決不允許別人比他們強,美國將中俄兩國當成眼中釘肉中刺,生怕會被超過,誰曾想,有一個小弟國家,卻悄悄的建造了7艘“準航母”,這時候它才恍然大悟,原來美國的對手從來都不是中國和俄國,反倒是那個自己一手扶持起來的日本。
這些年,當美國與俄羅斯斗得你死我活之時,那個被視作“東亞看門人”“圈養”了七十余年的的日本,竟已悄然打造出7艘準航母,正以無聲的造艦行動,撕下“非戰國家”的標簽。
艦上搭載的F-35B隱身戰機鋒芒畢露。這個曾被原子彈摧毀、被《和平憲法》束縛的國家,正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完成二戰以來最危險的軍事轉身。
這事兒可不簡單,美國人現在才回過味來,發現自己盯著俄羅斯盯了幾十年,可能看錯了方向,真正的對手已經悄咪咪地在東邊崛起了。
可日本經歷過二戰以后,不是規定它不允許建造航母嗎,那這7艘準航母又是怎么來的?
前不久日本“爭寵”失敗,沒好好在美國主子面前露臉,還被特朗普給“羞辱”了一番,關稅大棒也沒能躲過去,日本還聽說特朗普可能會參加中國閱兵,這下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而美國也一點面子沒給日本留,在關稅上,對日本卻從來沒有手軟。
美國人怕是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緊盯北極熊幾十年,最狠一刀卻來自背后那個最“聽話”的盟友——日本。
當五角大樓還在沙盤上推演如何鎖住俄羅斯的核潛艇時,太平洋的另一頭,七艘龐然大物已經悄然亮出了獠牙。它們掛著“直升機驅逐艦”的名號,骨子里卻流淌著航空母艦的血液。這出戲,日本演得實在是高明。
戰后《和平憲法》這頂帽子,扣在日本頭上幾十年,明確規定它不能擁有攻擊性武器,航母更是禁區中的禁區。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日本換了個說法,叫“直升機驅逐艦”。聽著人畜無害,像是只能運兵、反潛的后勤角色。
可你看看“出云”級那兩艘大家伙,兩萬七千噸的排水量,平坦寬闊的飛行甲板,說是驅逐艦,全世界的驅逐艦聽了都得搖頭。這就像有人指著一輛重型卡車,告訴你這只是他買菜用的小推車。
更絕的是,這些艦船在設計之初,就為今天的變身埋下了伏筆。甲板下的結構、機庫的尺寸、升降機的承重,都為搭載F-35B這種能垂直起降的第五代戰斗機留足了余地。
當F-35B戰斗機上千度的尾焰第一次灼燒“出云號”的甲板時,那道刺眼的白光,也燒穿了“直升機驅逐艦”這層薄薄的窗戶紙。
從“出云”級,到小一號的“日向”級,再到看似運輸艦的“大隅”級,日本不知不覺間湊齊了七艘隨時能起降戰斗機的“準航母”。總噸位超過十三萬噸,一旦全部搭載F-35B,這支力量足以在西太平洋掀起任何風浪。這哪里是“曲線救國”,分明是瞞天過海。
華盛頓此刻的心情,除了震驚,恐怕還有一絲被愚弄的尷尬。因為把日本“喂”到今天這個地步的,正是美國自己。
幾十年來,美國的戰略重心一直放在歐洲,死死盯著俄羅斯。在他們眼里,那頭北極熊才是心腹大患。至于日本,不過是拴在亞太門口,幫忙看家護院的一條秋田犬。
為了讓這條“狗”更壯實,美國沒少給它“喂料”。從宙斯盾系統到F-35戰斗機的核心技術,華盛頓都頗為慷慨。當日本豪擲百億美元采購上百架F-35時,白宮甚至樂見其成,覺得這是盟友在“分擔防務壓力”。
他們以為日本是在幫自己打造一條更堅固的鎖鏈,卻沒料到,日本正在用這些材料為自己打磨一把鑰匙。這難道不是自己給自己挖的坑嗎?
直到自家偵察衛星拍下“出云號”上清晰的戰機起降痕跡,五角大樓才如夢初醒。一份內部報告擺上桌面,字里行間透著一股涼氣:最大的變數,可能不是來自莫斯科,而是東京。這種戰略上的“燈下黑”,代價是沉重的。
更讓美國感到心寒的,是自家后院早已不是當年光景。當日本的第三艘“準航母”完成改裝悄然入列時,美國最新的“肯尼迪”號航母,卻因為缺了五千多種零件,還在船廠里趴窩。
那個曾經用鋼鐵洪流淹沒對手的“世界工廠”,如今只剩下紐波特紐斯一家能造航母的船廠。設備老舊,人才斷層,老師傅們平均年齡高達54歲,年輕人卻不愿再進廠擰螺絲。
為了修好一艘在役航母,甚至要從還沒服役的新航母上拆零件來用。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窘迫,哪還有半點海上霸主的從容?
回頭看看東方,中國的“福建艦”下水,幾艘052D驅逐艦同時在船塢里建造,那種下餃子般的速度和效率,與美國軍工體系的遲緩形成了扎眼的對比。
一邊是盟友的野心和對手的狂飆,另一邊是自身的衰退與遲鈍。這場競賽,美國跑得越來越吃力了。
如果說七艘準航母只是讓華盛頓芒刺在背,那日本藏在袖子里的另一張牌,足以讓它夜不能寐。這張牌,就是核。幾十年來,日本打著“處理核廢料”的旗號,從世界各地囤積了超過47噸的钚。這個數量,足夠制造幾千枚原子彈。
更關鍵的是,日本的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技術早已成熟,這意味著它具備在極短時間內提純出武器級核材料的能力。技術、原料、人才,萬事俱備,只欠一個政治決斷的東風。而這股東風,似乎也開始吹了。
日本國會悄然通過的《反擊能力法案》,第一次從法律上賦予了自衛隊“先發制人”的權力。這意味著,日本的武裝力量,將不再僅僅是“盾”,也可以是“矛”。
一個手握七艘航母,兜里揣著幾千枚核彈原料,并且宣布“我可以先動手”的日本,還是那個唯唯諾諾跟在美國身后的盟友嗎?
歷史,總在不經意間上演最諷刺的劇本。當年,是美國的兩顆原子彈,終結了日本的帝國野心,并在此廢墟上建立起戰后亞太秩序。美國是棋手,日本是棋子。
如今,這枚棋子不但自己長出了腿,還想坐到棋盤的對面,跟老棋手掰一掰手腕。對美國來說,一個軍事上強大的日本,短期看是好事。它能分擔在亞太地區的壓力,成為一枚更有力的棋子。
但長遠看,這枚棋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就不再那么好用了。它會要求更高的地位,更大的自主權,甚至在某些問題上,會和美國的利益背道而馳。當棋盤上多了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玩家,舊的攻守同盟便開始貌合神離。太平洋的風,越來越有意思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