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寧網訊(記者 王奇峰 特約記者 但唐靜 通訊員 胡新華 劉鈺 黃文楚)7月4日—5日,漢口學院“星火”國旗護衛實踐團相繼走進余家橋鄉和趙李橋鎮,通過在烈士陵園祭奠英烈和去鄉村學校開展愛國課堂等方式,播撒愛國火種,讓紅色基因在代際傳承中煥發新生機。
“敬禮!”7月4日,位于余家橋鄉的洪山烈士陵園內,漢口學院“星火”國旗護衛實踐團隊員身著軍禮服,面容肅穆,向長眠于此的英魂致敬。隨后,實踐團走進余家橋學校,通過設置游戲互動環節,將愛國情懷融入場景,通過講解、問答和演練等方式,讓孩子們在沉浸式互動中感受國旗護衛隊的偉岸,以小紅花獎勵的方式讓孩子們爭相作答,用心傳遞愛國星火。
7月5日,酷暑中的羊樓洞抗美援朝烈士陵園不改莊嚴肅穆。“他們是我的故友,更是國家的脊梁。”老人許立君輕撫墓碑,他多年堅守陵園的故事讓隊員們眼眶濕潤。當魏啟航、彭成凱、沈倬緣、潘宇峰四位國旗護衛隊隊員身著軍禮服敬獻花圈,標準的軍禮和斑駁的紀念碑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硝煙歲月的無聲訴說讓“00后”學子讀懂“忠魂”二字的分量。在雷家大院暑期托管班課堂上,實踐團成員彭成凱用自創B-box節奏混搭《我和我的祖國》旋律,將“擊鼓傳花”游戲變成流動的愛國課堂。國旗護衛隊隊員們示范正步后,帶著孩子們觸摸軍禮服上的綬帶,用哪吒貼紙作獎勵的互動設計,讓國防教育化作孩子們眼中躍動的星光。
“愛國不是課本上的鉛字,而是融入血脈的心跳。從烈士陵園到課堂,我們接過的不只是守護的接力棒,更是用熱血復刻歷史溫度。”漢口學院“星火”國旗護衛實踐團負責人張瑞表示,這次難忘的暑期實踐經歷,是兩代人在赤壁熱土上共同書寫的傳承注腳,將成為青年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