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嘉魚縣潘家灣鎮黨委、政府堅持以提升干部素質為核心,以基層治理現代化為目標,把“強能力、轉作風、提效能”融入鎮村工作的每一個細節。通過機制創新、隊伍鍛造、服務落地,一支有信仰、有能力、有溫度的基層干部隊伍正加速成長。
干部“在村在組在田頭”,服務“到戶到人到心頭”
“以前家里的事不知道找誰說,現在一個電話中心戶長就過來了,問題都能得到解決。”這是潘家灣鎮群眾的普遍心聲。
走進潘家灣鎮的任何一個村莊,都會發現一個共通點:不論是道路硬化、人居環境整治,還是鄰里糾紛、困難幫扶,總有干部在場、總有人員負責。
這一切,得益于潘家灣鎮推行的“三在三到”機制,即“崗位在村、重在服務、責在連心”,推動干部力量下沉、服務重心下移,創新實施“村干部包組、組長包片、中心戶長包戶”的責任鏈條,建立起覆蓋全鎮的服務網格。每個村干部負責一個組,每個中心戶長聯系10至20戶村民,讓每一個群眾訴求都有明確的受理人、辦理人和反饋人,形成從“組到戶、戶到人”的治理閉環,真正實現了“干部在組、服務在戶、問題在現場解決”。
為使群眾問題“不過夜”,潘家灣鎮在機制上再做加法,推出“六步議事法”——群眾提事、現場議決、干部領辦、專班督辦、結果公示、滿意度測評,確保每一件民生小事都有“責任鏈”承接、有“時間表”推進、有“回音壁”回應。村里的一樁矛盾、一條溝渠、一盞路燈,都被納入網格化管理和“干部賬本”,用行動回應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以前是群眾上訪,現在是干部下訪;以前是問題上交,現在是當場解決。”潘家灣鎮民政辦的工作人員介紹,尤其是在節假日、極端天氣等特殊時段,全鎮中心戶長對責任區域開展上門走訪,排查安全隱患、宣傳政策信息,及時傳遞鎮村溫度,把服務做細致、做在前。
錘煉年輕干部“硬實力”,打造敢干能干“生力軍”
干部素質提升不是口號,而是一場持久戰。潘家灣鎮堅持將年輕干部作為推動鄉村基層治理創新的“源頭活水”,通過制度保障、實踐磨煉、梯隊培養“三位一體”方式,全面打通干部成長“快車道”。
潘家灣鎮將人民群眾的需求始終放在首位,號召全鎮所有年輕干部扎根基層。“年輕干部必須‘沉得下去、住得下來、辦得成事’,真正做到‘人到心到’。”潘家灣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鎮年輕干部全部被安排到村組一線,成為推動政策落實的骨干力量。
為增強年輕干部的“戰斗力”,潘家灣鎮定期舉辦綜合業務培訓,涵蓋農業農村政策、社會救助、民政福利、應急管理、人居環境整治、財務報賬、公文寫作等內容,實行“理論+實操”雙軌教學。通過講政策、講案例、講經驗,干部不僅懂“怎么干”,更學會“為誰干、干成什么”。
此外,該鎮還實行“導師帶徒”制度,由經驗豐富的村干部或鎮干部“一對一”傳幫帶,解決新進干部“不會干、不敢管、不知問”的問題。對表現突出的年輕干部,優先推薦參與專項工作專班或項目推進組,確保“干中有位、干后有評”。
“從一開始站在村口發通知,到現在主動上門調解鄰里糾紛,我自己都沒想到變化這么大。”這是所有下沉在一線年輕干部們的心聲。如今,這樣一群肯學肯干的年輕人,已成為全鎮干部隊伍中最具沖勁與活力的中堅力量。
“一老一小”有溫度,精準服務更有情
干得好不好,群眾心中有桿秤。潘家灣鎮聚焦“一老一小”等重點人群,持續織密關愛網絡,用有溫度的服務詮釋干部素質提升的“人民價值”。
在老年服務方面,潘家灣鎮為9658名60歲以上的常住老人逐人建檔,對470名獨居老人實行“中心戶長日探訪+日報平安”制度。家庭醫生簽約實現全覆蓋,重點關注高齡、空巢、失能老人,聯合衛生院、村醫定期進行上門義診。
兒童關愛同樣有力。潘家灣鎮對196名困境兒童進行分類建檔,建立起“鎮—村—戶”三級關愛網絡。8個村設立兒童主任,負責常態化走訪、心理疏導、安全宣傳等工作。寒暑假期間開設“假期學堂”,180余名農村孩子的課程更多元、童年更精彩。
目前,潘家灣鎮已初步構建起“三級包保責任體系+六步議事法+三在三到”治理機制,覆蓋全鎮所有村組,配套干部積分管理、周調度例會、工作成果比曬等制度,實現干部履職可量化、民生服務可追蹤、典型經驗可復制。
干部下得去,群眾心敞亮,治理才能見實效。如今,在潘家灣鎮的各個村組,像這樣的基層治理“微單元”正在蓬勃生長,成為群眾“身邊的調解室”“家門口的議事廳”。
在肖家洲村六組,一座不起眼的農家小院卻因一塊木牌而聲名遠揚——王嫂解憂小院。村干部化身“王嫂”,用“上門說事、巡邏管事、認真教事、齊心干事”四步法,把“婆媳吵架”變成“鄰里同心”。半年時間里,“王嫂解憂小院”成功化解鄰里糾紛20余起,讓這個曾被戲稱為“矛盾灣”的地方,真正轉變為遠近聞名的“示范灣”。
在羊毛岸村二組,村民們信得過的是那間“老胡來幫忙”調解室,通過“查、包、調、法”工作法(排查在前、包保到人、調解先行、法理并用),成功將原本被動應對的矛盾化解機制,變為主動干預的常態流程。
而在四邑村,“元生說事室”里總是茶香四溢。中心戶長周元生用“五大法寶”暖人心、解人憂。他“悉心接訪”每一位來訪群眾,遞上一杯熱茶、聽一句傾訴;他走村入戶,不等問題找上門;他組織起“月光調解隊”,夜晚調解、白天上門;他將復雜的法律術語編成順口溜,講得村民聽得懂、記得住;他用情感建立信任、用共識破除分歧。周元生的工作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地記錄著237件矛盾糾紛的解決全過程,一筆一劃,都由群眾的信任寫就。
這一系列“微單元治理”案例,不僅是“干部素質提升”的鮮活注腳,更是“潘灣經驗”制度化的實踐基礎。潘家灣鎮用群眾聽得懂的語言、信得過的干部、看得見的成效,把一件件小事做細、把一樁樁難事辦實,贏得了民心,提升了效能,錘煉了隊伍,也為鄉村治理現代化提供了鮮活樣板。
未來,潘家灣鎮將繼續圍繞“干部素質提升、治理能力增強、群眾幸福感提升”三大目標,探索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群眾基礎、制度支撐的治理創新路徑,推動試點變亮點、亮點變樣板,在全市乃至全省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中作出“潘家灣示范”。
(通訊員 夏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